第一章 外乡人 一大清早少年提着鱼竿,手里拎着一个小泥罐向着村西头那条小溪蹒跚而去。 早春嫩绿的薇草已经复苏在田间的阡陌上,清晨的微风裹夹着润物细无声的绵绵细雨,烟幕薄起,端是一片宁静祥和。 少年,名唤林牧之,长的不俗,温文尔雅。 莫名其妙的来到这个世界,又莫名其妙的娶了个貌若天仙娘子。 为什么是莫名其妙?少年只是在学校午睡的时候,莫名其妙的就来到了这个世界。 这个世界所存在的历史,和少年所知道的历史非常相似,只是在隋朝的时候,历史的河流似乎开了个叉,隋炀帝因为兴科举,挖运河而被强行洗白。其实也并非强行洗白,关键是历史上的李家父子并没有造反。 史书就是一个任人涂抹的小丫头,胜利者歌功颂德,失败者声名狼藉,这个世界的历史,隋朝是一个较长的王朝,不过那也已经成为历史了,而以时间上的推算,林牧之现在所存在的历史时期,应该是宋朝,不过,现在人们称之为华。 林牧之来到这个世界已近半年。收留他的同样是一位姓林的老秀才。 老秀才叫什么?或许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他自己并没有说过,十里八乡的村民见到他,都敬称他为林先生。主要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太少,一百个人当中也就那么三四个,在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也就是姓林的老秀才一个人可以识文断字,每每家中有些鸿雁传书的事情都是老秀才解决,这也是老秀才赖以为生的生计。靠着自己识文断字的本领,老秀才也是得以安身立命,挣的二亩薄田。据说老秀才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当年赶考试并非是名落孙山,而是出现了考场舞弊,全已作废处理。自鸣得意的老秀才认为他的那次考试已经是他的人生巅峰,听闻考场舞弊的噩耗后,当下心灰意冷,才来到了徽州,这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落地生根。 林牧之对于老秀才的印象,那绝对是一个人头王者!而且是捡人头的王者!老人是在村西边耕作的时候捡到的林牧之,一来二去得知林牧之独身一人,无依无靠,就将其收作养子,林牧之本就是个孤儿,来到这个世界,更是举目无亲,做养子也无不可,又不用改头换姓,而且两人也算投缘,虽然没有老秀才那骨子酸劲,但以一个货真价实的高材生,与老人相处起来,倒也是没有隔阂,相谈甚欢。 之所以说林老爹是一个捡人头的王者,那还要说一说林牧之的娘子。很神奇!也是捡来的。光棍的林老爹自从收了林牧之为养子之后,倒是有一种老来得子的喜感,老怀大慰,整个人也是焕然一新了。养子今年十七了,是到了一个婚姻嫁娶的年龄了,若说林老爹在这世上还有什么心愿,那一定是抱上一个小小林了,所以林老爹在收养子之后干什么都格外上心。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孩子挣一点家业,也好娶个像样的媳妇。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捡到了林牧之的娘子。 平时的林老爹帮人家写家书,难免是要留在人家吃上一顿饭,这也是十里八乡请林老爹的时候默认的一种规矩。只是上了岁数以后,林老爹平时并不会去赴晚宴,毕竟乡间的路并不好走,尤其是晚上。只是有了子嗣之后,林老爹又重操起了自己的旧业,拿起了几年前就不赴晚宴的营生。 也就是在一次夜间回家的路上,捡到了林木子的小媳妇--赵冬宁。 徽州这片地带,现在并非是大华朝的腹地,但也算不上边境。北方去年的旱灾导致了今年的匪盗不绝,朝廷实则明白,这都是北方启国的兵马。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北方的启国人善于骑射到了华朝的境内便是一番劫掠,杀人的事倒是没有多做,但是也绝对没有少做,这些人多数的时候是劫掠村庄里的粮食,一般的情况并不杀人,可要是拦路抢劫,多数都是血流成河。 赵冬宁便是遇到了这群人,本是世家大族的赵家,近年来家道中落,便由南方举家迁回北方祖地,没想到过了长江几百里,眼见着乡土在望的时候,却出了这档子事。 当时的赵冬宁带着丫鬟去了林中赏景,两女也就脱离了队伍,回来时已是天降横祸,一行人无一活口。最终,遣散丫鬟的赵冬宁辗转流落,到这个小山村,被林老爹带回了家中。 后来林老爹也曾去城里打听过赵家的消息,可惜音信全无,多半是如那石子投入水中,一阵涟漪过后又恢复了平静,就跟府衙中的无头悬案一样,不了了之了。 赵冬宁与林牧之的婚姻结得有些突然,因为不久前林老爹去世了。 本来林牧之跟赵冬宁相识并不久,奈何林老爹突然病重,古代的医学并不发达,林老爹又年过花甲,其实在这乡下已经算得上是寿终正寝了。 林牧之感触良多,好好的一个人说没就没了。本来林牧之打算卖了房产地契,准备给林老爹看病。实在架不住老爹宁死不肯,说是留给林牧之的一点念想,还叹着自己没有抱上孙子,所以就乱点了鸳鸯谱,将赵冬宁嫁给了林牧之。因为林老爹对赵冬宁有救命之恩,所以赵冬宁也并没有拒绝。就这样,天南地北,跨越千年的一场婚姻,便被促成了。 说是林老爹乱点鸳鸯谱,其实也不对。因为林牧之就非常喜欢赵冬宁,打心眼里喜欢,自从第一次见到赵冬宁,就非常喜欢,一见如故的感觉。 赵冬宁生的确是如花似玉,当得起倾国倾城的赞美,关键是赵冬宁人身上还有一种出尘的气质,恍若谪落人间的天上仙子,让人一见便心生仰慕。林牧之时常在想,也就是现在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不然赵冬宁必然也是一个美貌与贵气并重的女子。 无奈的是,虽然林牧之娶了个貌若天仙的娘子,可时至今日,林牧之连自己娘子的手都没有牵过。本来这门亲事就事出突然,刚结婚没多久,林老爹又撒手人寰了,等着帮林老爹办完丧事,赵冬宁却又病倒了。 林老爹走后,家中早已家徒四壁,还好村里人略懂一些皮毛的中医又离着山较近,便采了些草药,算是帮着自己的新婚娘子熬过了今年有些严寒的早春。 所以才有了一大早少年提着鱼竿,带着斗笠,穿着蓑衣,为的就是钓一条鲜活的大鱼,给自己的新婚娘子补补身子。 第二章 调戏 第三章 嘲讽 第四章 文字的意义 第五章 胖子的野望 第六章 我来砸个场子 第七章 把快乐建立在痛苦上 第八章 只恋你化身成的蝶 第九章 大先生 第十章 大先生和小夫子 第十一章 开门不想迎客 第十二章 我是吃货 太阳已经彻底的落了下去,夜幕也渐渐降临了,林牧之点起了油灯,宾主落座。 今天的这顿晚餐是林牧之这一辈子吃的最好的一顿,也是林牧之和赵冬宁在一起之后,吃的最丰盛的一顿。一下午乡里乡亲送来的食物让林牧之一下子用去了大半。 烛火摇曳,这本是一个温馨、浪漫而又让人浮想联翩的晚餐,悲剧的是让今天来林家做客的人将浪漫和温馨赶到了门外。 餐桌上四菜两汤,菜并没有多大的特色。关键就是这两汤,都是鱼汤。 两碗汤在桌上一放,高下立辨。大碗的鱼汤,略微泛白,就像在一碗牛奶里兑了一桶水似的,虽然加了些青菜豆腐,但和另一碗汤比起来,总感觉像是清汤寡水。小碗的汤,浓白如雪,就像是一桶牛奶浓缩到一个碗里一样,虽然只放了些许葱花,但总感觉里面似乎隐藏珍馐美味。 没有对比往往就没有伤害。 说起厨房里的事,林牧之算不得是个大行家,但是心得颇多,前一世林牧之就只有一个人,自己做饭自己吃。做的不好吃,少不了又得买几本菜谱,所以对于炉灶之事并不陌生。 做菜这种事情,就算你有菜谱,也总是不同的人做出了不同的味道。关于炖鱼汤,林牧之有个小小的诀窍,想要将鱼汤在短时间内炖的乳白,就得事先不要放盐,未加盐的鱼汤比加盐的鱼汤,白的要更加的快,而且滋味也会更加的浓醇。当然炖的时间肯定越长越好,不然怎么说千炖豆腐万炖鱼呢? 两碗鱼汤,林牧之都是用了一样的做法,至于为什么有一碗会比较清淡嘛?还不是因为大先生这一群人来了,毕竟是来了客人,总不至于自己跟赵冬宁两人一人端着一碗小汤在那呲溜吧!不得已林牧之又在自己喝的那碗汤里多兑了一瓢凉水。 规矩总还是规矩,这里最年长的就数大先生一人了,又是赵冬宁的老师,大先生还没有动筷子,一众人也不好先下筷子。 大先生倒是没先动筷子,而是躬起身来去拿赵冬宁面前那小碗鱼汤里的勺子。 林牧之的怒火噌的一下就从脚底板升到了脑门心,娘希匹的,抢食都抢到自家娘子碗里去了。 “你吃货啊!” 终于涵养极好的大先生脸红了,不明就里的望着林牧之带着疑问的语气问道: “吃货?” 气愤的林牧之将超越现代的语言都说了出来,然后又气愤地吐出两个字。 “老饕!” 感受到林牧之现在的怒火,大先生就不好再去盛赵冬宁面前那碗汤了,坐回位置之后,吐字清晰的对林牧之说道: “呵呵呵,我是!吃货!!!” 林牧之有一种用了一千斤的力气却打在了一根鸿毛身上的感觉,本来以为自己已经够不要脸了,没想到这大先生竟与自己棋逢对手。 对着林牧之的位置,坐着的是芷晴丫头,捂着嘴,就差没笑出声了。也不知道是笑林牧之的吃瘪,还是在笑自己的爹爹,或许二者都有;朱夫子也是掩着嘴;姓沈的公子和胖子,两人现在整个人都傻了。敢把大先生拒之门外的,大华朝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能把大先生嗷一嗓子给镇住的,大华朝皇帝第一你林牧之是第二,能把这两件事都干出来的,而且还给干成了,你林牧之是第一个。 这时候赵冬宁却站了起来,用自己还没用过的碗,给大先生盛了一碗鱼汤,双手托到大先生的面前说道: “先生请品尝。” 大先生站了起来,作了一揖,说道: “赵小姐,客气了。” 既然是赵冬宁这么做了,林牧之再说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只是非常不开心的嘟哝了一句宁儿。 林牧之伸出一只手,将那小碗中还剩半碗的鱼汤,移到赵冬宁的面前说道: “宁儿,你身子虚,多补补。” 说完怒瞪着眼睛,从众人身上一一扫过。那意思不言而喻,谁再敢打这碗汤的主意,别怪老湿翻脸无情!只是看到大先生的时候,就见这家伙喝了一口汤,眯着眼睛,扎巴这嘴,甚是享受。林牧之的火气一下子从脑门心就窜到了房梁顶上!林牧之不想多看,生怕自己看的时间一久,火气就直冲天际,当场爆发了。 这里是桃溪村林家,老子才是林家家主,怎么感觉自己都像是受了气的小媳妇? 赵冬宁坐下身子,微笑着对林牧之说道: “相公,尊师重道。” 说完用林牧之的碗也盛了一碗鱼汤,自己浅滋酌尝之后,捧到了林牧之面前,低着头说道: “相公,你也尝尝。” 林牧之胸中的火气,让赵冬宁一句话,瞬间就给浇灭了。 相公的小乖乖,你知不知道你这个举动到底有多大胆?即便是放在后世,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谁能把喝过的一口汤递给别人?到了懂事以后,即便是父母,一般也不行吧?虽然林牧之午饭的时候跟赵冬宁也这么你侬我侬的喝过,但那没有外人啊!这可是一个保守的世界!当着她老师的面,无疑是坐实了她是林牧之的妻子这件事。 林牧之现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端起碗来轻轻地喝了一口汤,赵冬宁将身子稍微向林牧之靠了靠,在林牧之耳边说道: “老师是老饕,大华国举世皆知。” 说完话本就低着头的赵冬宁,差不多都已经将脸埋在了桌子底下了。 其实都不用赵冬宁解释,看着大先生就跟打了二斤鸡血似的,那表情都有点忘乎所以了。这点老湿还能看不出来吗? 林牧之本还想着跟自家的小娘子说些贴己的话,不曾想这时的大先生却干咳了两声。 不咳不行啊,这还有外人呢!你们也不能这样旁若无人啊!本想着还让你多教导教导自家的丫头,现在看来是所托非人啊!到时候别把自家的丫头给拐带跑喽! “咳咳,那个啊!赶紧吃饭!饭菜很是可口,色香味美。” 回过神来的众人,脸色各异。朱夫子是脸颊微红,芷晴却是将饭碗端到了自己面前,眼睛却直勾勾的看着林牧之和赵冬宁。黄胖子和沈公子,皆是面色涨红。 脸红,很正常的事情,哪个少年不怀春? 大先生准备岔开话题,开口说道: “林小哥,刚才在门口听见你与村民交谈,似乎是要离开此地啊!不知是远游还是乔迁?” 林牧之现在的心情很是复杂,跟你们这帮人接触,到底是不知道自己该感谢你们?还是该恨你们?要说恨你们吧,越接近你们总是会跟自家的娘子越亲近;你要说感谢你们吧!总是会说些不着四六的气人话。 平复了一下心气林牧之回答道: “与宁儿前往杭州。” 胖子一拍大腿说道 “太好了!” 林牧之又开始蛋疼了,果然是一个书院出来的,一个比一个说话难听,放下筷子,林牧之看向黄贯说道: “胖子,你可曾听闻故土难离?” 胖子一阵错愕,慌忙解释道: “不是的,林公子,你想岔了,我们也是来自杭州。正巧已经准备往回走了,既然林公子也要去杭州,不如与我等同行,这样吧,我为我刚才说错的话,给林公子赔个不是,你去杭州的路上开销,我黄贯给你全包了。” 林牧之不屑的笑了笑。上午贪你的钱,那是因为实在是穷怕了。老湿上辈子没有学过营销,不懂营销的精髓,但吃过营销的苦头啊!要不是骗人是犯法的,信不信老湿捡坨狗屎都能给你卖出去? 林牧之正想开口说话的时候,大先生却先声夺人了。 “林小哥,到了杭州之后作何打算?” 林牧之随口回答道: “还没想好呢!” 这倒是林牧之说了实话,反正离杭州还远着呢,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以慢慢想。 听到林牧之还没有想好以后要做什么,大先生开口邀请道: “要不去我书院做个夫子吧,反正在这也是夫子,到我书院也是夫子,哪做夫子不是夫子啊!” 莫不是大先生疯了?还是老湿的耳朵发霉了?不管大先生名声好坏如何,都能在大华朝举世皆知,竟然能看得上一个小村里的教书匠,还是一个高兴教就教,不高兴教就不教的教书匠,这样的人都敢请,那你这书院到底要烂到啥程度? “得了吧!教的不是登徒子,就是连人话都不会说的弟子,这种书院,不敢恭维!我这人呢!还就看不惯以上这两种人,你要请了我。不怕书院里鸡飞狗跳啊?” 大先生呵呵一笑说道: “那真是巧了,书院里像你说的这两种人比比皆是,就缺林小哥你这样的夫子管教管教。你最好是能折腾的鸡飞狗跳,鸡犬不宁,鸡犬不留,鸡毛鸭血,总不能请了个夫子,一点效果都看不到吧?”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还好意思说你女儿思维跳脱,感情是一点不落的继承了你啊! 林牧之正要出声拒绝,一只小手悄悄的从桌下面伸到了桌上面,覆在了林牧之的大手上。 看着自家娘子的小手林牧之就明白过来了,赵冬宁是想让他去书院,毕竟这个时代想要出人头地,有大出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林牧之将自己的手从赵冬宁的手下抽了出来,旋即又抓住了赵冬宁的小手说道: “娘子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家相公连字都识不全,教什么书啊?” 一众人下巴都惊到了地上,作诗、楹联、书法,一样不落,同时还一样不差,你说你不想去书院就算了,不用找这么烂的理由吧? 赵冬宁确小声的说道: “宁儿,相信相公。” 林牧之把心一横,怕什么?都已经是两世为人了,世界上的人都不相信老湿,无所谓!只要自家娘子相信,就没有老湿不敢干的事! 林牧之转头问向大先生: “就这么相信我。” 大先生回答道: “我倒不是相信你,我是相信赵小姐。” 大先生也并不是不相信林牧之没有真才实学,只是书院请夫子,并不只是光看文采,最重要的还是人品。 林牧之骚骚一笑说道: “你也听到了我这个人大字都还没识全,不过呢!我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所以我到书院了,一不授业解惑,二不按时点卯,至于他们能从我身上学到多少优点,那就看他们的造化了。” 黄贯说道: “那这还是夫子吗?” 小丫头接口说道: “那就还是小夫子。” 朱夫子浅浅一笑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 至于沈公子嘛!他没有存在感! 大先生一槌定音。 “成!” 第十三章 离乡 第十四章 于无声处起惊雷 第十五章 来不及解释了快上马! 第十六章 再闹,老子扒了你一身衣裳 第十七章 一妇当关 第十八章 于细微处见真知 第十九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第二十章 探营 第二十一章 劫营 第二十二章 厮杀 第二十三章 老子!不接受投降 二十三章 回城 第二十五章 大华的军人 第二十六章 南下 第二十七章 小姑娘 第二十九章 小流星 第三十章 我妹妹,赵吉祥 第三十一章林家的女人 第三十二 离别 第三十三章 大先生的身份 第三十四章 文学最顶盛的百年 第三十五章小夫子的道理 第三十六章东坡雪院 第三十六章书院门口的风波 第三十七章切磋切磋 第三十九章不要脸 第四十章小窝 第四十一章门里门外 第四十二章论如何败家 第四十三章赵冬宁的神秘身份 第四十四章偶遇 第四五章祖宗的凶残程度 第四十六章没头没脑的一场罗天大醮 想着想着,已经走回了自己的小窝,在门口还遇到了自己的妹妹小桔子。 林牧之眉头大皱,急行两步。 “桔子,背这东西干嘛!” 背的是什么,林牧之也不知道,反正很大很沉,可能怕淋湿了用黑布包着。黑色物整体成长方行,已经超过了赵吉祥的身高了。 听着哥哥带着责问的语气,赵吉祥立刻就有些怯懦了。 “哥哥…我…” 和黄贯接过赵吉祥背上的物体之后林牧之大概猜出了这是什么东西。 木质,有线,应该是一把筝。 筝有大小之分,十二弦,十三弦,十六弦,二十一弦。赵吉祥所背的,应该是一把二十一弦的大筝。 “想学乐器?” 委屈的赵吉祥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林牧之揉了揉赵吉祥的头说道: “只要是好的,小桔子想学什么都可以,但是以后这么重的不许再背了。还在长身体,压的长不高了怎么办?” 这筝真不轻,约有五十来斤沉!让胖子搭了把手,林牧之将筝背在身后。 黄贯说道: “小师妹天资过人,学个乐器还不是家常便饭的事,以后这种重活你支会一下师哥就行了,保证办的妥妥的!” 林牧之没好气的说道: “滚!少在这里拍马屁!说的好听,也没见你背着?” 黄贯前去开门。 “老湿,你这话就不对了,你是小师妹哥哥!这种表现的机会,我那敢跟你抢?” 赵吉祥听着自己哥哥是在关心自己,开心的拉着哥哥的手。 林牧之拉着赵吉祥进门,斜了一眼黄贯。 “死胖子,你到真是会讨巧!” 被骂了,黄贯也不以为意。 “那能啊!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 三人到了大厅廊下。因为不知道会搬一个大件回家,林牧之也不知道该把筝放那里。索性就将它放在廊下。 知道哥哥不反对自己学乐器,赵吉祥晃着林牧之的手说道: “哥哥,哥哥,教我学乐器好不好?” 乐器这东西,林牧之还真会一点。但前一世他是个孤儿,古筝、钢琴这种高档玩意他肯定是学不起的。但天朝的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光只有那一两种乐器。 他会的是笛子。 你问赵吉祥为什么会知道林牧之会乐器?这种事其实压根不用问!在古代受儒家文化影响有多大?身为一个天朝人,这点应该了解吧? 儒家文化最精髓的两个字是什么? 礼!乐! 要是在古代,不会一两件乐器,你敢说自己是读书人,出门被人打死了,那也是管杀,不管埋的事。更何况林牧之还是学院的夫子! 所以赵吉祥压根就没考虑自己哥哥会不会,而是教不教。 林牧之也没啥不好意思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哥哥不会筝。” 赵吉祥侧脸抬头问道: “那哥哥会什么乐器?” 看着妹妹可爱的模样,林牧之捏了捏她的小脸说道: “哥哥会吹笛子!” 赵吉祥开心不已,转身向门外跑去,边跑边说: “哥哥等我一会。” 看着妹妹的双马尾随着奔跑,丫角颤颤,林牧之不觉的笑了。 黄贯捏着下巴酸溜溜的说道: “有个妹妹可以宠,真好!” 林牧之可没空在这陪个胖子,还要做晚饭,转身就去找围裙。 “还不滚蛋,你要是喜欢,叫你爹再生一个呗!” 早上出门到现在回来,老湿的话一直不多,应该是想师娘了,现在这种说话的语气才像黄贯认识的那个老湿。 “老湿,你别忙了,刘叔回去已经张罗了,过会应该就会送过来。” 得!这下还不好赶人了!白吃谁不吃? “那跟我去偏厅倒腾一个地方出来,总不能把筝一直放在门口吧?” 老湿就是有这么一个“优点”,吃了你的,还要使唤你!这种“优点”自己也要多多学习! 赵吉祥出门去借乐器,她一个小姑娘才来书院几天?认识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那把筝其实是朱夫子借给她的。 朱夫子一介女流,又未婚嫁,在书院做夫子,她的住处本来应该是她一个人的,夜深人静,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最后便让自己的弟子李易安也搬了过来同住。 对赵吉祥的读书的天赋,朱夫子的评价只是尚可,但小姑娘对乐器的领悟,确实是把朱夫子惊讶的不轻! 前几日赵冬宁还在书院,五人闲聊时提到了乐器。一时兴起,赵冬宁、朱夫子苏芷晴和李易安四人将同一首曲子各自弹了一遍。结束之后,不曾想赵吉祥也要试一试! 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赵吉祥竟将曲子弹凑出来三分之一,然后挠了挠头,说她忘了。 虽然曲子弹的不完整,也只弹了三分之一,其中还有许多错误,但谁都知道赵吉祥才开始接触乐器,这种天赋已经够吓人了! 这几日散学之后,朱夫子都会给赵吉祥开小灶。 看着小桔子天天盯着自己的筝视若珍宝,君子有成人之美的道理,朱夫之懂,有心将筝送给小桔子。奈何小桔子抵死不从,理由是姐姐曾经告诉过他,君子不夺人所好。最后朱夫子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将筝借给她。 赵吉祥的心思很单纯,学好了筝,弹给哥哥听。 本来这么一把大筝,不会让小姑娘一个人背回来的。但是朱夫子的住处只有两人,一个被打过,一个被调戏过,谁会过来送?最后还是倔强的小姑娘,自己背了回来。 二人将偏厅挪出了一个位置,正准备将筝搬进去时,赵吉祥已经回来了。到了大厅门口,拉着哥哥的手,将一支笛子递到林牧之手中。 她有些等不及了。 在赵吉祥看来,哥哥教的曲子一定是天底下最好、最好的,没有之一。以后无论学多少曲子,教自己曲子的人再多,也只会分为两种人,一种是自己的哥哥姐姐,剩下的都是其他人。 林牧之屈指,轻轻弹了一下小桔子额头。 “这么心急鸭?” 赵吉祥如小鸡啄米般使劲点头。 可爱的妹妹提出要求很难让人拒绝。 “要不吃过晩饭呗?” 露出两个小酒窝的妹妹,使劲摇头!两个马尾左右摇晃。 可爱的妹妹再个撒娇,就更让人无法拒绝了。 “唉!真拿你没办法!” 林牧之将笛子横在嘴边,斜脸向下看着妹妹眯了一下左眼。找了几个音色,吹奏了起来。 世人常将戏曲联系起来,但戏和曲有着本质的不同。 戏分文武,武戏比较闹,多是两人或几人打来打去,又称看戏,所以百姓们看热闹时也会叫做看戏;文戏多是唱腔,又称听戏,多是历史或小说改编而来。 曲才是文人的心头好,不然怎会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 其中就有有唱词和无唱词,就算有唱词,也和戏有很大的区别,最起码不用画个大花脸。曲的演奏不会有太多的乐器,比较单一或是两种,三种以上极为罕见。 当然像那种几百把同样的乐器同凑一曲不算此列。 曲子不是很长,音节也不是很多,只是在重复中加重了音色,改变了几个音符。 林牧之已经开始吹第二遍。 黄贯低声问道: “小师妹,这笛子是借谁的?” 赵吉祥认真的观察着哥哥,随口回答道: “是李姐姐的。” 黄贯嘿嘿贼笑,来回这么快,肯定没出夫子的住宅区。小师妹又是朱夫子的弟子,朱夫子和李才女同在一个屋檐下,这笛子跑不了就是这二女的其中之一。 不远处的夫子宅内,两个女子坐在大厅桌旁,桌上堆了许多薄子。如果林牧之看到这一幕,一定会感叹一句,原来古人的老师,也要批作业啊! 坐在主位的女子微笑的看着右侧的女子,右侧的女子没有抬头,翻了一页手中的薄子。 “听这音色,是我的那支笛子。” 第三遍快完之时,林牧之侧身看着自己的妹妹。 不知何时,小桔子背回来的古筝已经掀开了黑布,架在了大厅正门口。 赵吉祥理正衣冠,盘膝坐好,目不转睛的盯着林牧之的手势,侧耳倾听着乐曲的旋律,两只小手也已经放在了古筝之上。 本来吹了三遍的林牧之准备停下来了,一看妹妹起了范,自然不会扫了妹妹的雅兴。 第四遍开始。 赵吉祥的天赋在这个时候也展现了出来,一下只就随着旋律和弦而奏。两种乐器,两种音色,相得益彰。 林牧之给了小桔子一个肯定的眼色,以此鼓励自己的妹妹。 得到了自己哥哥的肯定后,赵吉祥很开心对林牧之笑了,只是很快,她又认真了起来。 两种乐器和弦之后没多久,李易安起身离开了大厅,曲子还没到一半,她又回来了。只是手中多了一支萧。 朱夫子皱起了眉头。 “易安,你…” 李易安没有回答,只是轻哼了一声。 她要报复!虽然李易安很欣赏林牧之的诗文,但这也不是他调戏自己的理由!曲子她没听过,肯定是那登徒子自己谱的。 不得不说年少时期的李易安并不像中年时期时那么凄婉,这一点从“沉醉不知归路”和“争渡,争渡”就可以看出来,少年时期的李易安玩的也很疯。 自己妹妹刚开始学一首曲子,自己总要多领他两遍。当第五遍开始时,不远处的院内,又有萧声和弦进来。 能够很快的学会这种不算复杂的曲子,林牧之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书院是全大华最高等的学府,这里又是夫子的住宿区,是全大华最高级别的教师团队,学不会才让人觉得奇怪了。 按照古人的思想,这种乱和弦是很不尊重人的事情。如果林牧之是古人的话,他现在应该收起乐器,上门质问去了。但很显然,他不是!对于一个听贯了一首音乐由几种,十几种,乃至上百种乐器混音演凑出来的人来说,也就三种乐器而已,毛毛雨啦! 再说了,三种乐器的演奏也确实比两种好听啊!林牧之所凑的曲子,本来就是后世的音乐,和弦越多越好听,想和尽管和! 似乎,书院的其他夫子也发现了这件事情! 第六遍之后,林牧之不再凑了,好像妹妹弹的比自己吹的好听,有点丢人了! 李易安也不在吹凑,气呼呼的转身回房。 什么破曲子!尽然和了三弦之后变的更悦耳了! 朱夫子摇了摇头,又叹了口气。 这贼子就是如此不讲道理,明明自己才是有理的,偏偏到那都能让你说不出口。 赵吉祥依旧在弹,虽然林牧之和李易安不在和弦,却从别的院落中一下和进了六七道弦。 还别说,更好听了! 八遍之后已经和了十来道弦。 十遍,整个夫子的居所,几乎每个院落都有一件乐器在和弦。 弦和的越多,声音越大。 十五遍,夫子们都在和弦,弟子不学不觉的落伍? 二十遍,书院的钟磬被人击响。 林牧之没有想到,只是简单的教妹妹一首曲子,尽然会带起如此大的连锁反应。 李易安没有想到,明明自己是去搅局的,反而成就了那个登徒子。 黄贯没有想到,本来觉的老湿吹的曲子挺好听的,书上怎么说来着?余音绕梁!这会都已经开始绕山了!刚刚开始觉的有点了解小夫子了,这下又变成看不透了。 赵吉祥早就想到了!自己的哥哥从来都是这么优秀。 西湖之上的一艘画舫内,一个明艳女子施了个万福,对一个大龄青年说道: “秦先生,今日书院开罗天大醮么?” 罗天大醮,开始只是佛家道教的法事,后来人们把大型的祈福祭天也称为罗天大醮。 微醺的青年男子回答道: “开什玩笑?我是书院夫子,这种事情我怎么不知道?” 女子掩嘴轻笑。 “不是啊?那你听?” 闹出这么大动静,不是罗天大醮还能是什么? 西湖之上,雨雾蒙蒙,早已经看不见玉皇山了,但那乐声,细听之下竟有不下几十种乐器和奏,闻所未闻。 玉皇山上的书院弟子不过千人,乐器几百,全数合奏,也比不上西湖数量众多的楼船画舫里的一半,毕竟人家就是靠这个吃饭的! 很快,西湖上的曲声盖过的玉皇山上的书院,穿过钱塘江到达余杭城,一朝之都,还能让烟花柳巷的声音给盖了? 最终,一场穿越时间、空间的听觉盛宴,回荡在华朝首都上空。 谁也没事想到,开头的是个十八岁少年。更没有想到,领弦的是个年仅十二岁的小姑娘。 第四十七章读书人 第四十八章闹剧 第四十九章程老太君 第五十章欧阳修 第五十一章午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