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朱厚熜 “世子爷,有天使到来,要求世子爷接旨。” “母妃那边呢?” “已经有人去通知了。” “派人通知张奉正、袁大人准备接旨。” “是。” “更衣。” 朱厚熜放下手中的书,不疾不徐的站起来。 并没有因为有圣旨,就着急忙慌。黄锦和章秦两人立马上前帮朱厚熜更衣。朱厚熜很年轻,目前只有虚岁十五岁,不过淡淡的表情还是让两个人不敢有丝毫大意。自从前年王爷薨之后,世子的话是越来越少,脸上的笑容也是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威严。 就连黄锦和章秦两个服侍朱厚熜多年的太监,在朱厚熜面前也不敢大意。 更衣之后,朱厚熜才慢慢的走出书房,黄锦和章秦则是跟着朱厚熜。朱厚熜在兴王逝世之后,话变得越来越少,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自己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也是为了谋生很是繁忙。 平时也没什么乐趣。 在家也是偶尔看看书,特别是喜欢看一些历史书。虽然不是历史专业的毕业生,但对于中国大致的历史脉络还是清楚的。那天也是看明史,感叹明中后期的混乱,感叹中国丢掉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一个好机会。甚至一直在假设,如果中国能够赶上大航海时代,赶上了工业革命,说不定自己这些子孙后代现在也能够活的轻松一点。感叹完之后睡了一觉,哪想到就变成了朱厚熜。 当时朱厚熜的老子兴王刚死不久,年仅十三岁的朱厚熜绝对是一个孝子。哭的上气不接下气,最后是哭晕了过去,变成了现在的朱厚熜。 虽然是接受了朱厚熜的记忆和感情,但他依旧是不敢有丝毫的大意。毕竟自己和原来的朱厚熜的生活习惯不可能完全一样,自己也不可能完全模仿朱厚熜。 朱厚熜是非常害怕被看出来,所以开始变得是愈发的沉默寡言。结果是王府之内,不管是属官、内官还是朱厚熜的伴读,都觉得朱厚熜越发有王者的气度。 些许的一些变化,在他们看来是因为兴王逝世,世子受到了一些刺激。 “母妃。” 朱厚熜走出来的时候,兴王妃蒋氏已经在等着朱厚熜。 兴王妃蒋氏四十来岁的年龄,但因为保养很好,因此看起来也不过是三十多岁的样子。 “熜儿。” 蒋氏心中是惴惴不安的。 兴王府作为藩王,目前是情况最不好的时候。兴王府开府才几十年时间,也仅仅经历了一代,也就是兴献王。到了朱厚熜才是第二代。 兴王府现在就剩下了孤儿寡母。 兴献王子女不多,嫡子庶子加起来总共才二子四女。其中养活的只有一子二女,等到兴献王死了之后,兴王一脉真的是战战兢兢。相比起就藩上百年的藩王来说,兴王一脉实力太过弱小,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很有可能倾覆。 而且安陆这个地方真的不吉利。 在兴献王之前,这里有过两个藩王。结果这两个藩王都因为没有子嫡,所以除封。早年兴献王和兴王妃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是非常紧张的。不仅嫡长子夭折,而且结婚十多年都再也没有儿子。不要说是嫡子,连庶子都没有,当时很多人都说兴王府会成为安陆第三个除封的藩王。好在后来朱厚熜诞生,兴王府一脉才有了接班人。 但子嫡还是太过单薄。 那些就藩百多年的藩王,那都是能生的。一辈子生二三十个孩子都是稀松平常,生五六十个也不是什么大事情。等这些孩子受封,藩王实力就增加很多。和他们相比,兴王府真是形单影只。 最近已经有传闻正德皇帝身体不好。 正德皇帝没有子嫡,也没有同胞兄弟,因此正德皇帝身体不好,是一件影响社稷的大事情。而兴献王是正德皇帝的亲叔叔,从关系上来说,兴王一脉和当今皇帝是非常亲密的。而且按照“皇明祖训”的兄终弟及,朱厚熜是最有资格接任皇帝位置的。正因为朱厚熜是最有资格继任皇帝位置,所以这个时候兴王府反而是更危险,稍微不注意就是倾覆之祸。 因此听到天使到来,蒋氏是非常紧张。 “母妃,没事的。” 朱厚熜伸手握住了蒋氏的手,安抚一下蒋氏。 这两年朱厚熜一直在修身养性。接管府中大小事务之后,并没有做什么大动作,依旧是按照原来的惯例。兴献王在的时候怎么做的,朱厚熜就怎么做。因为朱厚熜知道,北京那些大佬要的是听话的皇帝,而不是聪明的皇帝。 兴王府可不是孤立在外面的。 有的是人盯着藩王。 算算时间,也是到了正德皇帝驾崩的时候。 蒋氏和朱厚熜来到了承运殿,兴王府承奉司承奉正张佐、兴王府长吏袁宗皋、兴王府仪卫司仪卫正陆松、兴王府护卫指挥使朱宸都在。这些人的利益都跟兴王府是息息相关的,因此都非常紧张。 兴王妃蒋氏和朱厚熜率领王府诸人下跪接旨。 一份比较莫名其妙的旨意。 正德皇帝下旨,让朱厚熜承袭兴献王爵位。这个可以说是一份恩典,真真正正的恩典。兴王府目前是孤儿寡母,实力弱小,兴王府这些人每天都是战战兢兢,害怕稍微不注意就被人欺负。当然更害怕的就是朱厚熜无法顺利的继承王位。 自从朱棣“靖难之役”获胜,以藩王登基为帝之后,对于这些藩王是非常忌惮。因此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打击藩王。之后的皇帝,对于藩王也多有监视和打压。但那些根基深厚的藩王,北京就算是忌惮,也不敢太过逼迫。毕竟那些藩王,靠着百年繁衍,在地方上已经是盘根错节,势力庞大。对于这些藩王稍微不注意就是大骚乱。 但兴王府不一样。 绝对是弱小的藩王。现在正德皇帝身体不好,一旦正德皇帝驾崩,不管是太监得势,还是阁臣得势,又或者是勋贵勋戚得势。他们想要杀鸡骇猴,弱小的兴王府都是最适合的。 因此兴王府诸人岂能不担忧。 现在突然来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圣旨,兴王府这些人更是胆战心惊。兴王妃蒋氏也是傻眼,因为这份圣旨完全违背律法,也违背孝道。 兴献王薨,到现在也不过是19个月。按照守孝时间,朱厚熜要给兴献王守孝27个月。也就是说朱厚熜离除孝还有8个月时间。大明历史上还没有除孝时间没到,就继承老爹王位的事情。 按照律法,按照孝道,朱厚熜要做的都是先完成守孝,然后请旨袭封爵位。这才是正常程序,而且这样请旨袭封爵位,到底什么时候能够继承王位,还要看京城的脸色。 但现在这样,朱厚熜直接袭封王位,看起来是很好的事情。但这样的事情传出去,绝对会落入别人口实。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御史,逮住兴献王这种小藩王,更是可以往死里整。 这种东西平时可能没什么,毕竟是正德皇帝的圣旨。但一旦有事情的时候,就是要命的罪名。兴王府诸人都猜不透皇帝到底是什么意思,兴王妃蒋氏毕竟是女人,接旨之后一脸慌张。 朱厚熜倒是非常镇定。 扶着蒋氏进入了内堂,让蒋氏先缓一缓。袁宗皋看到蒋氏如此,立马安慰道:“娘娘、殿下,无需太过忧心。不管是先帝,还是圣上,待王爷都一直非常宽厚,对王府和其他藩王不一样。皇上此番下旨,必然是为了庇护王府,担忧会有其他变故,影响王府传承。承袭时间提前,对王府是好事情。” “若真是如此,那就甚好,甚好。” 蒋氏真是吓坏了。 但她听懂了袁宗皋的意思。先帝明孝宗和兴献王是亲兄弟,当年兴献王就藩湖广安陆的时候,明孝宗可是非常慷慨。兴王府建造的富丽堂皇,一次性赏赐了兴王府四千顷地。四千顷地,也就是四十万亩。到了安陆之后,兴王府又开垦了大量的荒地,又有安陆的当地豪族进献一些耕地,所以兴王府过得是非常富裕。在安陆府,兴王府拥有七千顷地以上的耕地。明孝宗驾崩,正德皇帝登基之后,对于兴王府也是嘉奖颇多,一直是非常宽厚。 有好处的时候,正德皇帝一直是没有拉下过兴王府。 正德皇帝和朱厚熜是嫡亲堂兄弟,所以还能够照顾一下。可是一旦正德皇帝身体不好,驾崩而去,新上任的皇帝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因此提前让朱厚熜承袭王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的确是很大的恩典。 “袁大人。” “殿下。” 袁宗皋丝毫没有因为朱厚熜年龄小就轻视。 朱厚熜从小就聪明,读书聪明,各种礼仪也是一学就会。自从兴献王薨了之后,朱厚熜成长迅速,越来越有王者风范。这两年处理王府事宜,也是井井有条。在外人看来兴王府没什么变化,朱厚熜也像是隐形人一样。但袁宗皋作为兴王府长吏,辅佐朱厚熜处理兴王府事宜,反而更加佩服朱厚熜。 在兴献王逝世,兴王府风雨飘摇的时候,朱厚熜能够让兴王府稳定渡过,这就是最大的能力。 “虽然承袭王位,可父王丧期未过,王府不能行嘉礼。袁大人看如何是好?” “殿下,圣旨来的突然,也不知具体如何。最好只是殿下改服,王府之内改名,其他一切如常。也不要声张此事,先看看情况再说。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袁大人所说甚合孤意。孤看也不用改名,只要孤改服即可。其他就按袁大人所说。” “是。” “母妃,放宽心,不会有事情的。” 送走兴王妃之后,朱厚熜让袁宗皋安排人招待宣旨钦差。 此次来宣旨的不是太监,而是一个正六品、一个从六品的小官。朱厚熜知道,现在的正德皇帝已经是弥留之际,朝廷大权都在内阁首辅杨廷和手中。 让朱厚熜承袭王位,这是朱厚熜继位的第一步。 相比起藩王世子,藩王的分量更重。所以才会这么急急忙忙的让朱厚熜承袭兴王爵位。朱厚熜虽然一直都很沉稳,这两年也一直在修身养性。但想到很快就要入京继承皇位,依旧是无法镇定下来。 藩王和天子,完全是天上地下。 如果承袭王位,那么朱厚熜未来就是吃喝玩乐的藩王而已。你想干什么都不行,因为限制很多。唯一好的就是可以不愁吃穿。 大明朝的藩王,只要不是那种野心勃勃的,那么都是朝廷养的猪。天天就是吃吃喝喝,然后就想着怎么生孩子,怎么跟朝廷要钱。 可是天子就不一样。 特别是明清时代的皇帝,那可真是手握重权。皇权巅峰,并不是说着好玩的。明清时代的皇权是真正的强大。 因为心里有事情,所以朱厚熜走着走着来到了训练场。 兴王府很大,整个兴王府就是一个小城市,占地三百五十余亩。而且这个王府是弘治皇帝在兴献王就藩之前亲自下令建造的,历时四年时间,有超过800多间房屋。兴王府的王城巍峨壮丽,王城城墙之高之厚远远超过安陆州城城墙。在大明朝的王府当中,兴王府也是排的上号的,也可以看出先帝弘治皇帝对于兴献王还是非常好的。 兴王府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是兴王府内眷所在地,外城则是秦王府属官居住,办公的地方。朱厚熜来到外城仪卫训练的地方,当中有一些是朱厚熜伴读弓马训练的地方。 看到朱厚熜到来,都是行叩首礼。 “免礼。” “殿下,弓箭。” 朱厚熜伸手,旁边一个十二三岁左右的少年立马给朱厚熜递过来一副长弓。 “听闻你最近惹乳母生气。” “没有,没有。” 给朱厚熜递上长弓的少年连连摇头,委屈道:“殿下,没有,我没有惹娘生气。娘只是嘱咐我,除了练武,让我多看看书。可是殿下,我以后要补阿爹的差事,又不需要考科举。” “搜——” 朱厚熜射了一箭。 转过头笑骂道:“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你就算是以后要补差事,如果不读书,怎么做好差事。” 黄锦在后面看着朱厚熜的笑容,羡慕的看着这个少年。 朱厚熜这两年很少笑。 就算是面对自己这个从小陪着他长大的人,也没有多少笑容。但却如此宽厚对待这个少年,这个少年未来在兴王府的前程必然不差。不过这个事情也羡慕不来。 眼前这个少年和朱厚熜有很深的关系。 兴王府仪卫司仪卫正陆松的妻子范氏,是朱厚熜的乳母。陆松是朱厚熜在兴王府最为依仗的军方老大,负责兴王府仪卫司。而眼前这个少年就是陆松的长子陆炳,从小跟着朱厚熜长大,比朱厚熜小三岁。 “好好读书。如果你不好好读书,未来就算补了陆大人的位置,孤也不给你差事。” “殿下…………” 陆炳嘟囔着嘴。 在兴王府也只有陆炳敢跟朱厚熜这样撒娇。 朱厚熜笑了笑。 朱厚熜的确是喜欢陆炳。继承了朱厚熜原身的感情,因此朱厚熜对于陆松一家真的很喜欢。朱厚熜叹了口气道:“不要荒废时间。” 这里所有人都不知道。 等朱厚熜登基为帝,到时候所有的事情都会不一样,他们这些人的命运也都会改变。如果朱厚熜只是一个藩王,跟着朱厚熜的贴身太监黄锦也好,朱厚熜的乳兄弟陆炳也好,活动范围都局限在安陆。 但朱厚熜当皇帝,他们的身份立马就会变得不一样。 这么一想,朱厚熜道:“从明天开始,你跟着孤一起读书。” “是——” 陆炳听到要读书,无精打采的点头。 “殿下,袁大人和陆大人求见。” “走吧。” 袁宗皋和陆松他们去探探传旨钦差的口风,应该是有了一些消息。 “殿下。” “怎么样了?” 朱厚熜坐在中间,询问袁宗皋和陆松、张佐三个人。这三个人是兴王府绝对嫡系人马,都是兴献王生前最为器重的下属。朱厚熜在兴王府也是最信任他们三个人。等自己进入北京,这三个人依旧会是自己最大的嫡系,最重要的左右手。 “殿下,情况比较混乱。” 袁宗皋上前,道:“从我们汇集的各方情况来看,皇上目前圣体欠安,朝政由内阁处理。” “杨廷和?” “是。” “锦衣卫那边呢?” 朱厚熜转过头看向了陆松。 此次宣旨,除了宣旨大臣之外,跟着他们的都是锦衣卫。陆松跟着兴献王就藩之前,是在锦衣卫任职。陆松家族是世袭锦衣卫总旗。所以接待那些锦衣卫的工作就交给了陆松。 “这一次来宣旨的锦衣卫,只有一名总旗,两名小旗,剩下的级别更低。他们知道的就更少。不过他们谈的最多的,是江彬赫赫威名。都在说江彬在京城如何受到器重,权力有多大。” “殿下,江彬是皇上义子。” 袁宗皋上前给朱厚熜介绍江彬。 很是详细。 朱厚熜其实心里一点都不着急。按照朱厚熜的分析,现在正德皇帝估计马上就要驾鹤西去。杨廷和和张太后差不多已经确定要让朱厚熜继位。至于江彬作为正德皇帝的宠臣,现在看起来威风凛凛,但很快就会被杨廷和和张太后抓住,根本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朱厚熜不着急,兴王府其他人是很着急的。 皇帝身体不好,江彬大权在握,加上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大佬。任何一方对于兴王府来说都是庞然大物,随便动动手指头都能够灭了兴王府。 等袁宗皋介绍了江彬之后,张佐很是担忧的道:“殿下,上面让殿下提前袭封,是不是要让殿下勤王?” 张佐是兴王府内官之首。 早年是兴献王的伴读太监,后来跟着兴献王就藩安陆,跟着兴献王几十年时间,是兴王府最信任的内官。他很是担忧,兴王府小胳膊小腿的,朝局任何的风浪,都可能倾覆兴王府。 朱厚熜摇头道:“就算要勤王,也轮不到我们兴王府,大家不要瞎猜了。从现在开始,也不要去打探京城的情况。兴王府要比以前更要低调。张奉正,从现在开始任何访问兴王府的人,都要以礼相待,不能慢待任何人。” “是。” 2 谷大用 3 嗣皇位 4 钦差队伍 5 北上 6 从容 “袁大人,孤这皇位从何而来?” 行殿。 相比起兴王府属官一个个生气、着急,朱厚熜反而没有生气,也没有焦躁,而是很平静的问袁宗皋。朱厚熜在京城毫无根基,在藩王当中也是属于没什么实力的新藩。在京城能够倚重的大臣有限,袁宗皋是朱厚熜最信任的大臣,未来也必然是自己在朝廷最为倚重的重臣。 因此朱厚熜很直接的问袁宗皋。 袁宗皋肯定的道:“天赐也。” “甚合孤意。” 朱厚熜连连点头。 果然,利益才是大家的根本。袁宗皋是兴王府长吏,家族兴衰都和朱厚熜有关系。朱厚熜顺利登基,那么袁宗皋也会跟着崛起。朱厚熜一旦无法顺利登基,袁宗皋乃至他的家族长时间之内都很难重新崛起。因此袁宗皋完全是站在朱厚熜这边考虑。所谓皇位天赐,袁宗皋是告诉朱厚熜,朱厚熜的皇位是皇家礼法的结果,是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的规定。按照“皇明祖训”的兄终弟及,这个皇位本来就该是朱厚熜的。并不是什么张太后、杨廷和他们的功劳。 朱厚熜把玩手中的“礼仪状”,心中好笑。 这是什么朝代。 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皇权达到了巅峰状态。以前皇权和相权可以相抗衡的年代是一去不复返。所谓的内阁大佬,有皇帝的支持你是内阁大佬。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内阁大佬的权力还比不上六部尚书。 内阁首辅又如何? 在明一朝,要是没有皇帝支持的内阁首辅,又有几个是可以长久的。朱厚熜现在没有登基,所以名不正言不顺,但也不是杨廷和他们内阁大臣可以欺辱的。 可是现在朱厚熜已经明确表示反对的情况之下,杨廷和竟然是接连两次反驳了朱厚熜。这是真的欺辱自己年龄小,还是真的在维护所谓的礼仪。 朱厚熜并不清楚。 但事情到了这一步,朱厚熜是绝对不会让步的。 “送回去吧。” 朱厚熜把“礼仪状”交给袁宗皋。 袁宗皋拿着“礼仪状”,心里也是七上八下。这已经是朱厚熜第三次驳回“礼仪状”,要求从紫禁城正门进入。可是杨廷和那边的态度也很坚决,已经是连续三次递交了“礼仪状”,要求朱厚熜按照礼部规定的礼仪,以皇太子的礼仪从东华门入宫。 这要是继续僵持下去该怎么办才好。 “殿下,要不………………” 袁宗皋想劝朱厚熜退一步。 先把皇位拿下。只要拿下了皇位,那么以后的事情可以慢慢的处理。如果现在这样僵持下去,一旦皇位出现变故,到时候该怎么办。朱厚熜摇头,道:“不该退,不能退,也不用退。大行皇帝要孤以嗣皇帝身份登基,未曾让孤以皇太子身份登基。且文武百官都在看着,孤退一步,未来如何统领文武百官。事已至此,此事已非孤退一步就能解决的事情。” 袁宗皋微微点头。 自家的这位王世子,虽然年纪很小,但胸有丘壑,并非一般孩童可比。决定的事情,很难让他改变态度。而且朱厚熜说的也对。 朱厚熜是嗣皇帝,就差一步要登基的皇帝,外面的都是他的臣子。可是杨廷和这些臣子,竟然给新皇如此下马威,实在是不当人子。君君臣臣,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朱厚熜已经是连续驳回了两次“礼仪状”,告诉他们自己是嗣皇身份入宫登基,应该走正门。可是杨廷和指示礼部一直硬顶,第三次上交“礼仪状”,实在是无礼之极。 可能他们眼中朱厚熜只是一个小藩王中了彩票才有机会当皇帝,所以才会如此的慢待。但这样哪里有一点臣子的样子。 “袁大人,告诉他们,若礼部不改,孤绝不入宫。” “是。” 袁宗皋接到朱厚熜斩钉截铁的话之后,拿着礼部拟定的“礼仪状”退出了朱厚熜临时下榻的屋子。走出屋外,不远处站着礼部派遣的钦差官员,他们本来是要迎接嗣皇帝入宫。只要完成了迎接嗣皇帝入宫的差事,那么他们不仅能够在新皇面前露脸,还能够凭借这一点升官。这个差事在礼部可以说是热门差事,好不容易抢到手中,可是谁知道发生这种事情。因为朱厚熜和杨廷和他们对峙,把他们架在了那里。 让他们是进退维谷。 袁宗皋没说什么,只是出来之后,把手中的“礼仪状”重新交给了礼部官员。 礼部官员用颤抖的手接过“礼仪状”,忍不住看了看远处。离这里大约一百米的地方,文武百官都在那里伫立。为首的就是内阁首辅杨廷和,他旁边有内阁大学士,以及一直冲锋在前的礼部尚书毛澄。 杨廷和已经是看到了袁宗皋刚刚的举动,朱厚熜再次把礼部拟定的“礼仪状”退了回来。杨廷和一脸肃穆,紧绷着脸,额头上汗滴不停地留下来。 杨廷和毕竟是过了六十岁,在这里几个时辰,对于他的体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而且杨廷和现在的情况不比那些礼部官员好多少。 杨廷和明白自己已经是恶了新皇。 可是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允许自己后撤。就如朱厚熜不能后退一样,杨廷和现在也不能后退。自己如果退一步,那么就真的输了。一旦自己退了,那么自己这个内阁首辅就会威信荡然无存,如何能够推行新政。杨廷和身后几百名文武官员,既有骂朱厚熜这个嗣皇帝,也有骂杨廷和的。 本来好好地新皇登基,大家都是准备在新皇面前刷脸的,高高兴兴的迎接新皇登基。新皇登基之后,心情好了大赦天下,再提拔几个自己喜欢的官员。可是现在这算什么事情。 “殿下,喝口茶。” 黄锦给朱厚熜泡茶。 屋里的气氛很是凝重,大家都没有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目前在屋里的,都是朱厚熜最嫡系的人马。黄锦是朱厚熜贴身太监,张佐是兴献王的贴身太监,之前是兴王府内官之首。 旁边站着的是兴王府武官朱宸、陆松,以及此次朱厚熜北上担任贴身护卫的骆安。骆安的父亲骆胜是羽林卫千户,后来兴王府就藩,就跟着兴献王南下。去年骆胜病逝,骆安接替父职负责兴王府群牧所。因为骆安此人能文能武,十几岁的时候已经是武艺非凡。因此陆松选择朱厚熜护卫队伍的时候,选择骆安作为贴身护卫。 “殿下,需不需要臣打探一下宫中的情况?” 张佐小声的问朱厚熜。 随着朱厚熜被选为嗣皇帝,宫中不少人都想要跟兴王府联系。这里面张佐是兴王府内官之首,最后机会成为内廷重量级的人物。因此不少人和张佐联系。 “不需要,什么都不用做。” 朱厚熜摇头。 随着朱厚熜到达北京,关于朱厚熜继任皇位的遗旨已经明发天下。这个时候谁敢否定这个旨意,谁敢不遵从这个旨意。一旦皇位出现变故,那些藩王不知道会多高兴。特别是去年刚刚发生过宁王造反的事情。朱厚熜的皇位一旦出现变化,那么整个大明王朝都会处于风雨飘摇的局面。 杨廷和可不是霍光,没有霍光那样的影响力,也没有霍光那样的权力。 你能废掉新皇? “会有人比我们更着急。张奉正,孤听闻父王在的时候,你时常陪父王下棋。来,陪孤下盘棋。” “殿下…………” “怎么,看不起孤的棋艺。” “不敢。” “那就坐下来。” 朱厚熜不着急。 朱厚熜这种从容,让屋子里的几个人也都是慢慢的恢复正常。朱厚熜是实力弱小的藩王,他们几个人也不过都是小人物。要不是天上掉下来皇帝帽子,他们这些人一辈子都只是藩王府服务的小人物。现在面对的都是朝廷大佬人物,他们怎么会不紧张。还好朱厚熜虽然年龄小,但却是如此的从容。 朱厚熜一边下棋,一边道:“朱宸,等孤入宫,孤就把锦衣卫衙门交给你打理。兴王府原来的锦衣卫全都提两个级别。孤需要你尽快的整理出锦衣卫的现状,孤不希望锦衣卫这个天子亲军,最后指挥不动。” “臣遵命。” 朱宸作为兴王府武官之首,目前是全副盔甲,保护朱厚熜的安全。因此听到朱厚熜的话,立马是行了军礼。因为朱厚熜告诉朱宸,等自己登基了,就会任命朱宸为锦衣卫指挥使。 锦衣卫指挥使,那可是正三品。而且锦衣卫作为天子亲军,那可是威势赫赫的特务机构。 朱厚熜轻描淡写的开始部署自己登基后的事情,一点都不担心外面的情况,继续道:“陆大人、骆安,你们两个人进入后军都督府,替孤了解一下我大明目前的军备情况如何?三大营情况如何?” “臣遵命。” 张佐看着朱厚熜这么小的年龄,却已经有如此的心思,心中是惊骇莫名。虽然他们这些兴王府旧人,都知道自家世子学习很好,能力很好。可是没想到在现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朱厚熜远比自家想象当中厉害。 “张奉正,不要耽误下棋。大行皇帝生前,内官和外臣之间斗争激烈。现如今内阁大权在握,必会竭尽全力打击内官。司礼监情况不明,暂时不好安排。孤准备让张奉正去御马监担任掌印太监,我要知道御马监现在的情况,特别是禁军的情况。等打理好了御马监,孤正好梳理好内官和外臣,到时张奉正就去司礼监。” “臣遵命。” 7 登基 8 杨廷和 “皇上。” 朱厚熜在纷杂当中登基为帝。 不过这才是第一步,朱厚熜沉得住气。在明朝皇权之重,根本没有人可以动摇。所谓士绅阶级实力强大,那是整个士绅阶级,而不是某一个朝臣。 纵观整个明朝,没有任何人可以代表整个士绅阶级,也没有任何一个朝臣可以真正撼动皇权。除非朱厚熜这个皇帝不想干了,和全国的士绅阶级直接对抗,要不然从今天开始朱厚熜的位置就稳了。 因此朱厚熜不着急。 第一天登基,朱厚熜还没有来得及做什么,就首先见到了杨廷和这位内阁首辅。杨廷和六十一岁,身体还不错,眼睛炯炯有神。长相有威仪,可是猛一看又像是坊间老书生一样。 更重要的是,杨廷和的长相很舒服。已经六十一岁的杨廷和,长得非常出众。 年轻时候杨廷和必然是一位美男子。 “杨学士,快坐。” 朱厚熜虚岁15,按照周岁不过是14。 看起来很是稚嫩。 杨廷和对于自己一手选择的皇帝,其实了解不多。杨廷和在明朝历史上绝对是一代名臣,但也是非常固执的一个大臣。他选择朱厚熜,真没有后来很多人想的那样有私心。如果杨廷和真有私心,他选择的皇帝就不会是朱厚熜,而是比朱厚熜更小的孩子。在正德皇帝的堂弟当中,有不少年纪很小的孩子。如果杨廷和真想要左右朝政,架空皇帝,朱厚熜并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因为朱厚熜已经14周岁,可以选秀结婚。一个皇帝只要结婚,那么就不是小孩子,从任何方面来说都可以亲政。也就是说杨廷和想要独霸朝政,选择14周岁的朱厚熜并不有利。 杨廷和选择朱厚熜,是因为朱厚熜用两个优势。 第一个,根据“皇明祖训”的兄终弟及,皇位肯定是要从明孝宗的侄子当中选择。而明孝宗是明宪宗第三子,他的两个哥哥都早死,而且没有子嫡。往下就是明宪宗第四子,也就是兴献王。所以按照“皇明祖训”来说,兴献王的嫡子朱厚熜就成为继承皇位第一接班人。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子嫡兄弟,因此明朝皇统出现变化。这个时候如果随便选择一个皇位继承人,很容易引起皇统混乱,引起明朝皇族混乱。 不少藩王都会质疑杨廷和,质疑朝廷,他们选择皇位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皇帝,这就是皇统的混乱。皇统一旦出现混乱,皇位继承一旦受到合法性的质疑,那么就是大乱的开始。 第二个是,兴献王已经薨逝。也就是说朱厚熜没有老爹。如果选择的嗣皇帝还有亲爹活着,那么他当皇帝之后必然会亲近自己老爹那边。可是皇帝的亲爹还是一个藩王,这样也容易出现问题。相比起来朱厚熜没有老爹,也没有兄弟,孤零零的一个人,不会出现朝廷担忧的那些问题。 因此在选择朱厚熜当皇帝这个事情上,杨廷和考虑更多的还是朝廷的稳定,并没有后来很多人想的那样私心很重。 明朝的“皇明祖训”兄终弟及,这个皇帝位置就该是朱厚熜的。杨廷和选择朱厚熜,完全是根据“皇明祖训”来的。因此杨廷和对于自己一手选择的朱厚熜还真是了解的不多。杨廷和没有想到,自己选择的这个皇帝,脾气也是很大的。 之前两个人的冲突,让杨廷和是真的很没面子。 不少大臣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杨廷和你在牛气,现在已经不是正德朝,而是嘉靖朝。行殿对峙,最后还不是太后出来和稀泥,最后胜利的是新皇。不知道多少朝臣在看杨廷和的笑话。 “皇上,这是礼部制定的大行皇帝祭祀礼状。” 杨廷和上来就是工作,并没有对新皇嘘寒问暖,也没有套近乎。朱厚熜不知道杨廷和是嫌自己年龄小,所以小看自己。还是杨廷和的性格就是如此。 如果朱厚熜真的只有14岁,本人必然非常生气。毕竟自己是皇帝,天下都是自己的,杨廷和如此的态度,朱厚熜怎么会高兴。肯定会认为是杨廷和在无视自己,轻视自己。 但此朱厚熜非彼朱厚熜。 来北京之前,朱厚熜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历史上的大礼仪之争,那可是持续了三年,影响了整个嘉靖朝乃至于整个明朝命运。只要是稍微读过明朝历史的,谁不知道大礼仪之争,朱厚熜就更是清楚。甚至可以说大礼仪之争,开启了明朝党争,开启了明朝灭亡的种子。所以杨廷和虽然有些无礼,但朱厚熜并没有当一回事情。 接过礼部的礼状,里面的内容朱厚熜简单看了看。 其实还是一个意思。 宗祧,杨廷和他们的意思是朱厚熜是小宗入大宗,让朱厚熜过继到明孝宗这一支。只有这样明朝皇统传承才完整。告诉世人朱厚熜的皇位是从明孝宗这一支接过来的。虽然没有明确过继,但意思是一个意思。朱厚熜放下礼部的礼状,点头道:“就按礼部的章程。” 朱厚熜可不是历史上的嘉靖皇帝。 刚刚登基,就急不可耐的要为自己老爹一个争取一个名号,要给自己老娘一个名号。这样就算是一些反对杨廷和的朝臣,也不敢支持嘉靖。因为担心嘉靖这个皇帝会为所欲为。 大礼仪之争,那么多反对嘉靖的人,并不见得都是杨廷和一派。 “臣遵旨。” “杨学士,父王孝期没过,朕…………” “皇上,请慎言。您现在不能喊兴献王为父王。” “可…………” “礼不可废。” 杨廷和一直坚持。 朱厚熜退了一步,道:“杨学士,朕的意思你理解就可以。兴献王孝期未过,朕无法在孝期之内决定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按照这份礼状行事,这是朕对于兴献王的孝心。朕的意思是,兴献王孝期结束之后,接受礼部的礼状。宗祧也必须要在孝期结束之后才能够接受,这是朕唯一能够接受的方案。若礼部不能接受,杨学士不能接受,朕只能是选择回安陆。” “皇上一片孝心,臣岂敢阻拦。” 杨廷和立马站起来。 很是惶恐的九十度弯腰。 其实两个人都是聪明人,短时间之内就达成了协议。杨廷和是要求朱厚熜赶紧确定名分,明确朱厚熜的皇位来自明孝宗这一支。朱厚熜是告诉杨廷和,自己生父孝期都没有过,怎么可能过继。 兴献王的孝期,还剩下半年多的时间。朱厚熜话都说道这个份上,杨廷和也好、礼部也好,都不能逼迫朱厚熜。因为朱厚熜年纪再小,那也是皇帝。 “杨学士,坐,坐。” 和杨廷和达成了初步的协议,朱厚熜心中还是很高兴。有了半年多七个月左右的缓冲器,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等自己稳定了皇位之后,大礼仪之争杨廷和还能挡住?杨廷和也是满意朱厚熜的态度。 只要朱厚熜愿意接受过继,愿意承认自己的皇帝位置是来自明孝宗这一支,那么其他都不是大问题。 “杨学士,袁宗皋大人不仅仅是兴王府长吏,朕从小到大还受过他的教导,算是朕的先生。朕想是不是任命袁宗皋大人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让袁宗皋大人进入内阁,可以继续陪伴朕。” “皇上,袁大人刚刚入京,是否太过仓促。” “仓促吗?” “皇上,袁大人乃正三品官员,之前只是兴王府长吏。让他一跃担任一品大学士,入阁辅政,恐难以服众。” “那依杨学士的意思是?” “官升两级最为适合。” 新皇登基,分封旧属,是惯例。 要不然有门路的人,也不会削着脑袋要进入詹事府,想要和太子勾搭关系,成为太子的属官。一旦成为太子的属官,那么太子登基的时候,这些属官就会一飞冲天。就算是不受太子宠爱的官员,只要你是詹事府出身,那么太子登基的时候都会升官。只不过比不上那些太子宠臣升官速度快而已。 眼前的杨廷和就是最典型的。 作为正德皇帝的老师,正德皇帝登基之后迅速的进入了内阁,成为了内阁大学士。甚至刘瑾最嚣张的时候,杨廷和虽然也受到了打击,但并不是很严重。刘瑾也不好对杨廷和太过分,就是因为杨廷和的出身。 朱厚熜是藩王登基,因此在朝中没有属官。但作为藩王,在自己的王府,却是有旧属的。像朱厚熜说的袁宗皋,那就是兴王府长吏,是朱厚熜绝对嫡系。朱厚熜甚至说出袁宗皋是自己先生这种话。杨廷和是不可能阻挡朱厚熜对袁宗皋加恩。如果杨廷和今天阻止朱厚熜对于袁宗皋加恩,那么明天外面不知道会说什么。甚至会有人说杨廷和欺负朱厚熜年幼,想要当权臣。 这种罪名杨廷和可是不敢承受,这是有可能抄家灭族的大罪名。可是杨廷和绝对不能同意袁宗皋进入内阁。内阁本身就是皇帝秘书机构出身,如果内阁阁臣当中有一个皇帝的宠臣,那么杨廷和内阁首辅就会变得非常尴尬。如果皇帝跟内阁阁臣议事,总是找自己的宠臣,那么其他内阁阁臣很有可能就会被架空,所以杨廷和立马反对袁宗皋入阁,反对任命袁宗皋为文渊阁大学士。杨廷和只是按照旧例,认为袁宗皋可以官升两级,为正二品。 “既然杨学士这么说,那么袁大人就官升两级,担任吏部尚书吧。” 杨廷和皱眉。 他是答应袁宗皋官升两级,但可没有答应过让袁宗皋担任吏部尚书。在明朝六部当中,礼部地位尊崇,但论实力吏部和户部都是实权部门。 特别是吏部尚书,作为“天官”,这可是能够和内阁阁臣相抗衡的重要职位。 对于吏部尚书的人选,杨廷和他们内阁已经有了一个人选。那就是杨一清的学生,南京兵部尚书乔宇。现在朱厚熜一句话想把吏部交给袁宗皋,哪里那么容易。 六部尚书权力并不比内阁大学士差。 甚至皇帝宠信的六部尚书,内阁阁臣对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就如正德朝的时候,吏部尚书王琼有什么事情,根本不通过内阁直接找皇帝。皇帝直接答应王琼提出的事情,内阁和司礼监就成为了摆设,根本就无法约束吏部。王琼正是凭借着吏部尚书的位置,和杨廷和这名内阁首辅相抗衡。 甚至王琼担任兵部尚书的时候,就已经和内阁关系不好。但因为正德皇帝的宠信,内阁对王琼丝毫没有办法。内阁真正架空六部的权力,凌驾在六部之上,还是嘉靖中后期开始的。在正德朝的时候,强势的六部尚书甚至可以抗衡内阁阁臣。 如果袁宗皋担任吏部尚书,凭借着跟朱厚熜的关系完全可以和内阁抗衡,那么杨廷和他们就要真的头疼。 因此杨廷和是不能同意袁宗皋担任吏部尚书的,所以刚想要反对。但听到朱厚熜继续道:“中官谷大人(谷大用)和韦大人(韦霖)、张大人(张锦)来安陆迎驾,也该有所赏赐。朕想任命谷大人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韦大人任东厂掌印太监,张大人担任御用监掌印太监。杨学士,你看如何?” 听到这话杨廷和立马皱眉。 相比起袁宗皋,这才是大事情。正德皇帝驾崩,一直到朱厚熜登基之前皇位空虚,杨廷和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在这段时间杨廷和的权力,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没有一个臣子达到过的。 这段时间杨廷和对于宦官进行了很大的打击。 但毕竟是名不正言不顺。杨廷和都是以正德皇帝遗诏的名义行事,现在朱厚熜登基,杨廷和就没有名义打击那些宦官势力。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得到朱厚熜的支持。 所以听到朱厚熜要提拔谷大用和韦霖、张锦这些迎接自己登基的太监,杨廷和立马就警醒。难道新皇这是要继续宠信宦官?或者说新皇不满行殿对峙,想要用宦官来牵制内阁? 杨廷和不得不这么想。 但杨廷和是老臣,把心里的疑问放在心底。他需要回去和其他人讨论一下,因此道:“皇上,内官调动之事本不该由外臣插手。然司礼监太监(官名)任命,影响巨大。可否召集内阁大学士一起商量。” “可。” 朱厚熜点头。 进一步,退一步,不能只退,也不能只进。一进一退之间,才能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此次和杨廷和见面,陈平只想要两个东西。 第一,不要在短时间之内逼迫自己接受过继宗祧,朱厚熜需要时间准备。第二,就是袁宗皋的安排。在兴王府旧属当中,只有袁宗皋的安排比较困难。 其他人不是锦衣卫出身,就是羽林卫出身,都是军方人物。安排他们非常简单,内阁并不会对他们的安排进行阻拦。同样跟着自己的兴王府内官的安排,那也是朱厚熜自己的事情,轮不到内阁指手画脚。所以朱厚熜刚刚登基,就已经进行了好几个任命。 朱宸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使,骆安被任命为锦衣卫指挥同知,陆松被任命为后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别看朱厚熜今天才刚刚登基,但已经是迅速的控制了锦衣卫,以及用陆松开始控制后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掌管北方和京城卫所。虽然五军都督府现在权力大减,被兵部牢牢地压制,但还没到完全虚化的地步。 陆松接任的都督佥事,是正二品的官职,是后军都督府的三把手。不过后军都督府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是混吃等死的勋贵。陆松是朱厚熜的嫡系臣子,去后军都督府就是为了掌握军权,就是为了北方和京城的卫所控制权。 除了他们之外,朱厚熜还认命了一大堆跟随自己入京的兴王府仪卫司的军官。他们最低也是升两级,像陆松这样的嫡系宠臣更是从一个正五品的藩王府仪卫正,一跃成为了正二品的都督佥事。在皇权面前,那些升官的规矩都是渣渣。 当然朱厚熜还认命了一些亲戚,也就是兴王妃母族蒋家,给了他们一个伯爵。然后也安排蒋家人进入锦衣卫。 这些职务的任命,朝臣无法影响。因为新皇继位,加封旧属是惯例,这些都是正常举动。 只有袁宗皋,作为正三品官员,在朝廷安排起来并不容易。朱厚熜需要袁宗皋,因为他是自己目前唯一能够倚重的朝廷大臣。先提出让他进入内阁,杨廷和同意就很好。如果杨廷和不同意就退一步,任命他担任六部尚书。 在明朝这样的政治格局当中,尚书的地位很高。一些强势的尚书甚至可以和内阁大学士相抗衡。因为内阁尚书是可以直接和皇帝对话的,不需要通过内阁。 “杨学士,天色已晚,先回去休息吧。” “臣告退。” 9 内官 9 内官2 10 邵贵妃 11 对策 12 步步紧逼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 其实才是朱厚熜登基第二天,朱厚熜在武英殿和内阁阁臣,以及六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以及翰林学士见面。也就是内阁阁臣和大九卿,加上了礼部尚书兼任翰林学士的石珤。 不过此时的大九卿并不满。 像原来的吏部尚书王琼,目前就被督察院羁押。还有户部尚书,目前就空缺,是户部左侍郎郑宗仁负责。郑宗仁也在迎驾的队伍当中,此次南下迎驾的大员,随着朱厚熜登基,都会官升一级。 因为这是迎驾之功。 这是惯例,谁也无法阻挡。因此郑宗仁虽然还是户部左侍郎,但他担任户部尚书近在眼前。这种事情就是杨廷和也没有办法反对。 所以此次见面郑宗仁也在。 当然不仅仅只有他们,还有中官也参加。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后,皇帝的工作陡然增加。皇帝也是一个人,哪里有那么多精力。 结果是内阁和司礼监的权力大增。 所以讨论大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内阁和大九卿,就连司礼监的太监也会参加。这一次参加的中官有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司礼监太监张永、谷大用、韦霖、张锦,还有御马监刚刚上任的掌印太监张佐。 当然也包括跟着朱厚熜的御用太监黄锦。 “各位大臣都是朝廷栋梁,朕以后还要多依赖各位。” “臣等必竭尽全力,辅佐皇上。” 年轻的皇上。 但既然是坐在了皇位,那就是皇帝。内阁大佬也好,大九卿也好,大家对于朱厚熜的皇位肯定是承认的。毕竟朱厚熜就是内阁和张太后一起选择的,还用了大行皇帝的遗诏。 这就是合法性。 一旦继位有了合法性,那么皇帝就可以行使皇权。 “朕昨夜在乾清宫和杨阁老谈过。决定任命袁宗皋大人为吏部尚书,郑侍郎为户部尚书。诸卿觉得如何?” 杨廷和听到朱厚熜的话,微不可查的皱眉。 这是小皇帝自己想的,还是有人教的。朱厚熜把袁宗皋的任命和郑宗仁的任命混在一起,而且点名和自己谈过。这让大家怎么反对。 本来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都是需要廷推的。 也就是京城正三品以上的官员推荐几个名单,把名单送到皇帝这里,最后需要皇帝画圈。如果皇帝不满意,就把这份廷推名单驳回去,让他们重新选择。走完了这个程序,才算是正常的人事任命。不过这也不是说一定如此。 本来廷推是出现在廷议,而廷议是皇帝亲自召开的。早年廷议、廷推都是皇帝主持,面对面的选择。后来皇帝懒了,不想参加廷议。所以就让吏部负责召开廷议,廷推也是吏部挂帅。 等他们选好了,就把名单交上来,等皇帝选择。皇帝这种方法看起来把权力下放,但最后的任命权依旧掌握在皇帝手中。现在并不是廷议,但朝廷重要人士都到了,完全可以算是小型的廷议。 朱厚熜这个皇帝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如果对于人事问题达成了一致,那么后面只要再走一次程序就可以。 好几个人都看了杨廷和。 这不是杨廷和专权,而是杨廷和权力的确不小。正德皇帝在的时候,杨廷和担任过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对于杨廷和的事情正德皇帝基本上都不管。 甚至杨廷和在吏部的时候,任命一些官员,正德皇帝几乎没有发表过反对意见。非常信任杨廷和,结果是正德朝的时候,杨廷和的实力已经很强。不知道有多少门生故旧在朝廷当官。 正德皇帝驾崩之后,这四十多天杨廷和的权力更是达到了巅峰。特别是利用这段时间,杨廷和解决了自己在朝廷最大的政敌,吏部尚书王琼,让自己的权势达到了最巅峰。 现在朱厚熜虽然登基,但毕竟才刚刚登基,而且还是14岁的小孩子。因此大家还是习惯性的看向了杨廷和。 “臣无异议。” 杨廷和俯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杨廷和现在考虑的是后面的事情。如何打击权阉,这才是杨廷和现在最重要的事情。袁宗皋和郑宗仁的事情,只是小事情。如果自己带头反对,的确是可以阻止这个任命。 可是阻止之后呢? 恶了新皇,恶了新皇嫡系袁宗皋,恶了目前负责户部事物的郑宗仁。这样反而会影响自己接下来处理权阉。想要处理权阉,杨廷和需要皇帝的支持,需要这些朝臣的支持。 “臣附议。” “陈附议。” 杨廷和不反对,其他人更不会反对。谁不知道袁宗皋是新皇第一嫡系,未来入阁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现在只是任命他为吏部尚书,你要是反对,就彻底得罪了袁宗皋,得罪了新皇。 郑宗仁也是如此。 目前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管理户部,本来就是升任户部尚书最有力的人选。而且还加入了南下迎驾的行列,新皇登基必然会犒劳。 反对他干什么。 “石尚书(石珤),你来拟旨。” “是。” 石珤(bao),礼部尚书兼任翰林学士。 说是礼部尚书,其实管不了礼部的事情。因为真正的礼部尚书是毛澄,石珤更多的是管理翰林院。石珤脾气硬,和杨廷和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要不然以他的资历,早就应该是实权六部尚书,甚至有机会入阁。 “皇上,臣有事启奏。” 在朱厚熜准备说出谷大用他们事情的时候,内阁大学士蒋冕走了出来。 “蒋卿,你说。” “皇上,逆贼江彬目前已被羁押。江彬案子牵连甚广,影响甚坏,望皇上尽快下旨审问。” “应该。” 朱厚熜点头。 杨廷和这些内阁大佬擒下江彬,对于大明朝来说绝对是大功臣。当时的江彬虽然没有完全造反,但手握重兵,直接影响北京的安全。 甚至可以说,朱厚熜能够顺利登基,都是因为拿下了江彬。朱厚熜是很愿意砍了江彬的,因为牵涉江彬案子的人很多。这些人都是富可敌国的。 战场上劫掠的财富非常多。 抄家对于一个新登基的皇帝来说是敛财最快、最好的办法。 “皇上,臣有事启奏。” “讲。” “江彬蒙蔽大行皇帝,正是因为勾结中官。江彬之祸,实属宦官之祸。正因为中官不思忠君爱国,只知敛财,才有了江彬此等狼子野心之辈。望皇上严查和江彬勾结之中官。” 内阁大学士毛纪上前。 朱厚熜瞬间明白,杨廷和不是被动挨打的人,他这是要先发制人。 要用江彬案子牵连那些正德朝的权阉。江彬受到正德皇帝的宠信,而那些权阉都是正德皇帝最喜欢的宦官,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没有关系。只要有关系,杨廷和他们就有办法,把他们变成一伙。 “皇上,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和江彬乃是亲家。江彬案子水落石出之前,魏彬不应该继续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皇上,微臣冤枉。” 魏彬立马跪在朱厚熜面前。 心里已经把杨廷和、蒋冕、毛纪这些人骂了个遍。这群该死的读书人,简直是不当人子,都是一群出尔反尔的小人。他们抓江彬的时候,如果没有魏彬的帮忙,岂能那么顺利。 当时他们信誓旦旦的表示,抓住江彬绝对不会牵连他们这些中官。 可是现在竟然是翻脸不认人,直接把矛头对准了自己。 “臣和江彬是有亲家,但这是私事。微臣绝没有参与江彬之事。相反抓住江彬,微臣也是出了一份力的。望皇上明察。” “皇上,臣不赞同蒋阁老和毛阁老的话。” 张永走了出来。 道:“抓捕江彬,非某一人之功,是中官和朝臣一起合作完成的。岂能因为中官曾经和江彬有过交情,就要牵连中官。若这样,在座的朝臣哪一个不认识江彬,哪一个没有和江彬打过交道。毛阁老把江彬和中官扯在一起,实乃莫须有之罪名。” 张永和魏彬的关系一般般。 虽然都是齐名的权阉,但为了争夺权力,关系早就大不如前。但张永是聪明人,知道朝臣特别是杨廷和是一定要解决这些权阉。但解决这些权阉,肯定是需要名义的。 一旦真的把江彬和宦官扯在一起,那么问题就会变得非常严重。如果魏彬丢掉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那么接下来杨廷和他们针对的就是自己这些人了。所以他必须要站出来保魏彬。只要魏彬还在前面,那么杨廷和他们都会集中精力攻击魏彬。自己等人就可以藏在魏彬身后。 “皇上,中官和江彬勾结证据确凿。查抄江彬家里,搜出来了大量江彬和中官之间的信件往来。” 刑部尚书张子麟开口。 “信件往来也不能说明中官就牵涉江彬案。张尚书手中可有中官怂恿江彬谋反的证据?若没有,那就是莫须有之罪名。” 谷大用立马回击。 朱厚熜坐在上面,听着朝臣和宦官之间针锋相对,心里是很舒服的。目前的朱厚熜刚刚登基,手中权力有限,实力也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下面的人斗,自己的位置才能够稳住。 当然以后朱厚熜一旦手握大权,就不会允许发生这种事情。 杨廷和没有直接参与进来,他一直在观察朱厚熜,看看朱厚熜如何应对。却发现朱厚熜放任朝臣和宦官,就像是看戏一样。杨廷和心中对于朱厚熜越来越忌惮。 朱厚熜一点不像是小孩子,反而像是一个受到过正规皇帝教育的人。已经是懂得如何平衡朝局。看看目前的局面,朱厚熜既不支持朝臣,也不支持宦官。 很聪明。 “请皇上裁决。” 看吵不出什么结果,杨廷和立马是把皮球扔到了朱厚熜这里。朱厚熜绷着小脸道:“朕刚登基,不了解江彬案,也不了解江彬和中官的问题。既然如此,刑部、大理寺、督查院一起审理江彬案。我派中官代表一起参与审讯。若真有中官牵涉,必严惩不贷。若只是空穴来风,没有确凿的证据,朕也不好以莫须有的罪名处罚他们。” “皇上,那么司礼监魏大人?” “魏大人是先帝器重的中官,现没有确凿证据,那么就让继续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 朱厚熜没有按照杨廷和他们的意思处罚魏彬。 魏彬听到朱厚熜的话,立马是痛哭流涕道:“谢陛下信任。臣定肝脑涂地,为陛下效命。” 13 袁宗皋 14 规劝 15 争执 第三天。 朱厚熜登基第三天,朱厚熜在武英殿见更多的朝臣。 这一次来的朝臣,有内阁阁臣、有六部尚书和六部侍郎、督察院左右都御史和督察院佥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以及小九卿,加上科道官员都聚集一堂。 这其实囊括了目前大明朝朝廷主要力量。 大明王朝的廷议,其实也就是这些人。包括朝议的时候,主要参加人选也就是他们这些人。早朝能够入殿的,都是四品以上官员,其他的都要站在外面。 人数不少。 朱厚熜也是第一次真正的和掌握目前大明朝权力的这些人见面。不过第一次见面,还不怎么认识这些人,朱厚熜手上就拿到了一大堆的奏章。 这可不是庆贺朱厚熜登基的奏章。 一个个都是建议朱厚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和袁宗皋一样,都是关于政务的问题。朱厚熜不表态,因为这么多奏章也不是说一下就能够看完的。 除了奏章,还有一大堆直接弹劾的。 弹劾谁? 宦官。 关于打击宦官,杨廷和是绝对不会罢休的。只不过杨廷和明白,自己作为内阁首辅,不应该直接和朱厚熜对峙。没有皇帝支持的首辅,权力立马下降一半。 因为明朝官制当中,内阁期初就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对于六部是没有管辖权的,六部都是直接面对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主要是提出建议,皇帝采纳了,那么你的建议是有效的。皇帝不采纳,你的建议就是屁,谁都不会关心。虽然后来内阁权力大增,但也不是六部的直接上司。 六部都是有权利直接和皇帝对话的,并不需要经过内阁。因此一旦皇帝对于内阁首辅不满,那么皇帝就可以直接和六部尚书议事,不需要听内阁的建议。六部尚书也不会把不受皇帝信任的首辅放在眼里。当六部不听首辅的话,皇帝不听首辅建议的时候,这样的首辅就只能是等着辞职。 朱厚熜年轻,而且还是藩王继位。但就算是如此,现在的朱厚熜也是皇帝。别看登基不过三天,但皇位已经非常稳固。该掌握的权力都已经拿下。 跟着朱厚熜进京的那些人,都已经是加官进爵,在重要位置上。 这样的情况之下,杨廷和就选择了自己退居幕后,让其他人上来。因此一大堆的奏章,上面都是弹劾宦官,要求朱厚熜严惩正德朝的那些权阉的。 真的是气势汹汹。 不过朱厚熜都压住了,并没有表态。 朱厚熜当然也想要清理正德朝的权阉。第一是给自己从兴王府带来的内官腾地方,内廷这个地方让自己人负责才会让朱厚熜彻底放心。第二个是把这些有钱的权阉抄家。真要是处理这些权阉,估计几百万两是有的。这些权阉搜刮的钱,不比大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少。 而且这些权阉下面还有他们的家奴,还有权阉的家人封爵的很多,都解决了不知道可以省下多少钱。 但不是现在。 杨廷和这么强势,反而让朱厚熜犹豫。现在杨廷和有宦官这个目标,所以注意力都在宦官身上。如果没有了这些宦官呢?朱厚熜也不想和杨廷和直接对峙。 所以朱厚熜就装傻。 “皇上,臣有本奏。” “讲。” 终于袁宗皋站了起来。 现在这个时候就是需要袁宗皋的时候。袁宗皋拿出了昨晚的奏章,当面开始说了起来。朱厚熜把其他人的奏章压了下来,却对于袁宗皋的奏章很是重视。 让大家直接进行讨论。 “杨阁老,经筵有什么用?” 等大家讨论之后,朱厚熜问了杨廷和。 杨廷和不认为朱厚熜如此提问,有什么问题。因为朱厚熜是藩王继位,没有接受到过正规的储君教育。明朝的那些储君,从小就会接受储君教育。给那些储君讲课的都是朝廷重臣,或者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但朱厚熜不一样,就是一个藩王世子,完全不需要接受这样的教育。 因此听说过经筵,但不清楚经筵是有可能的。 “皇上,经筵乃发挥经传的精义,以古为鉴。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也可以让君王了解古之君王得失,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那么经筵主要讲什么?” “四书五经,也会讲史。” 朱厚熜想了想道:“那就恢复经筵日讲。朕每天早晨在武英殿处理政务之后,就在文华殿接受经筵日讲。至于开经筵大典,朕也同意。杨阁老,经筵之事具体哪个部门负责?” “礼部负责。” “礼部?礼部王侍郎。” “臣在。” 礼部左侍郎王瓒走了出来。 朱厚熜很不喜欢现在的礼部尚书毛澄,不是因为毛澄这个人有问题。而是毛澄作为礼部尚书对于杨廷和是亦步亦趋,杨廷和要什么,他就干什么。这样把朱厚熜这个皇帝放在哪里? 礼部虽然不是六部最有权力的部门,但也是六部最尊贵的部门。 毛澄作为礼部尚书,应该是成为维护礼仪的大佬,而不是成为杨廷和的跟屁虫。在行殿的时候,毛澄为首的礼部给自己下马威,朱厚熜可是一直记得的。朱厚熜要让毛澄,也要让杨廷和知道,自己才是皇帝。 所以陈平叫了王瓒。 王瓒此人有意思,因为此人是嘉靖大礼仪的第一个炮灰,而且是级别很高的炮灰。结果是大礼仪的时候,那些给嘉靖摇旗呐喊的小人物都成为了嘉靖朝重臣,甚至都进入了内阁。张璁更是成为了内阁首辅,一度主导过嘉靖新政。而第一个声援嘉靖的王瓒,作为礼部左侍郎却成为炮灰,没有等到嘉靖获得胜利,就在南京病死了。 虽然现实没有发生,但对于此人朱厚熜真的是报以很大的歉意的。 礼部左侍郎,有段时间还总览礼部事物,也算是一个位高权重的大官。而且嘉靖大礼仪的时候,支持嘉靖的官员当中,王瓒是最早的,也是级别最高的。可惜因为支持嘉靖,被杨廷和贬到了南京。要不然以王瓒的资历,嘉靖大礼仪获胜之后,远比张璁他们更有资格进入内阁。到了南京之后,心情郁闷,最后是憋屈而死。 “这样,经筵之事就交给王侍郎全权负责。等朝会结束之后,给朕好好讲讲经筵的内容和程序。” “臣遵旨。” 王瓒大喜。 本来经筵之事,早年都是内阁大学士亲自负责。就如最有名的“三杨”,他们都是亲自负责皇帝的经筵事物。只不过后来的明朝皇帝越来越懒,到了正德皇帝的时候,正德皇帝更是贪玩。对于经筵就更加不重视,所以经筵就荒废已久。现在朱厚熜刚刚登基,这些大臣立马是要求朱厚熜恢复经筵。 能够负责经筵事物,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也是增加资历的事情。 倒是其他的一些大臣,看毛澄的眼光是怪怪的。因为这个事情,就算不是内阁阁臣负责,也应该是礼部尚书负责。但朱厚熜直接点名让王瓒负责,这是朱厚熜对于毛澄不满的信号。 在大明朝,皇帝不满的内阁阁臣、六部尚书,那可就难熬了。 不过毛澄倒是涵养十足。 丝毫看不出任何情绪的变化。 “杨大人,杨慎现在何处?” “皇上,犬子目前是翰林院修撰。” “他好像是状元出身。” “犬子是正德六年的状元。” “正德六年,那么到现在已经是十年,怎么还是翰林院修撰?” 朱厚熜的确是比较疑惑。 杨慎这可是大名鼎鼎的才子,而且是少年才子。要不是出现了意外,早在正德三年的时候,杨慎就应该是状元。不过正德六年的状元,也一点都不晚。因为当时的杨慎也不过是虚岁24岁,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来说,都是非常年轻的状元。 状元入仕就是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十年过去了,以杨廷和在正德朝的权势,怎么还在翰林院修撰的位置上。杨廷和不照顾,翰林院那些人看在杨廷和的面子上,稍微提拔一下,现在的杨慎都不应该还只是从六品的小官。不要说是从六品,就算是正五品也一点都不意外。可是杨慎竟然还是从六品。 “犬子在正德十二年,因病告假,辞官归里。刚刚回到翰林院不久。” 杨廷和解释一下。 不过朱厚熜心中还是颇为意外。甭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杨慎还是从六品,的确是不应该。杨慎是杨廷和的嫡长子,而且杨慎才子的名气,加上杨廷和的权势,让杨慎升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也不知道是杨慎不在意功名利禄,还是杨廷和真的是铁面无私。 “可惜了。朕在安陆的时候,就听说过杨慎才子的大名。王侍郎,经筵日讲把杨慎加上吧。我想听听这位才子讲课。” “臣遵旨。” 王瓒接受命令。 杨廷和立马也是俯身道:“臣替犬子谢皇上。” 本来要给皇上讲课,那么最少应该是翰林院侍读、侍讲。但朱厚熜却点名要一个翰林院修撰杨慎讲课。 “袁尚书提议召回先朝旧臣,朕看了也很是赞成。国家治安在培养士气,培养士气在辨别忠邪,忠臣蒙尘,闭门在家,乃是朕的损失,是朝廷的损失,也是天下万民的损失。朕决定赦免因忠直谏诤及守正被害、去任、降调、充军为民等项,及因为进言忤旨、自陈致仕、养病等官员。吏部对于这些官员进行分辨,附和条件的一律官复原职。召回目前赋闲在家的先朝重臣,官复原职,回朝辅佐朕。” “皇上圣明。” 这是文官一直想要的东西。 正德朝被罢的官员太多。现在的文官,那都是靠着同乡、同窗、同年,以及家族、师生为名义,经营了密密麻麻的关系。正德朝权阉横行,正德皇帝又是一个喜欢自由自在的人,因此贬斥了不少文官。 他们一直想要平反这些文官。 所以朱厚熜继位诏书上,就有这些内容。现在朱厚熜终于答应这个,这是文官一个巨大的胜利。虽然朱厚熜一直没开口答应惩罚正德朝的权阉,但光是这个他们已经是很高兴。 “此事交给吏部,尽快的拟一份名单交上来。” “臣领命。” 朱厚熜才没有心情,为那么多的文官平反。有他们没他们朝政都能够运转,起复他们也不见得会让朝廷效率增高。朱厚熜只是要增强吏部的实力,让袁宗皋尽快的能够坐稳吏部的位置。这个事情交给吏部,可以迅速加强袁宗皋在吏部的影响力。因为很多人估计都要拜访袁宗皋,希望袁宗皋先解决他们亲戚朋友的问题。 “皇上,臣有本要奏。” 15 争执2 15 争执3 16 教诲 17 经筵 18 萧敬 19 弹劾 20 杨慎 21 新政和弹劾 21 新政和弹劾2 22 杨慎的使用 22 杨慎的使用2 22 杨慎的使用3 23 殿试 24 鼎革 24 鼎革2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