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生异相 第二章 牢狱之灾 第三章 从龙之功 第四章 脱困而出 第五章 或跃在渊 第六章 青梅煮酒 第七章 何人称雄 第八章 收之桑榆 第九章 水龙逞威 第十章 黄龙受命 第十一章 光武陵起兵 孟津光武陵,日在中天,午时三刻将至。 一股股饭香正从陵园祭祀殿中传来,饥民闻之,开始骚动起来。张顺与手下诸人计议已定,乃立于高处,拖着饥饿的身躯,咽下口中泛起的酸水,用尽力气,大声喝道:“诸位百姓,我张顺有一言不吐不快,请君为我倾耳听!” “小生路过贵地,恰逢天灾。正所谓:水火无情,民不得生。幸而龙马负图寺中三皇伏羲向我警之,炎汉陵园之上汉光武帝为我佑之。吾承天应命,率诸位幸免于难也。” “吾闻天大地大,吃饭最大。我等避难于此,已经四天矣。诸位腹中无颗粒之米,口中无咸淡之味,饥饿难耐,不知死生。或有倒于墙边,或有昏于地上。不一日,易子而食,或可现也。” “今有钱氏老贼,输粮于此。上不能饱食于护卫车夫,下不能施粮于老弱妇孺。唯钱是从,趁火打劫,敲诈金银,毫无人性。” “我欲代天伐罪,替天行道,斩钱氏老贼于殿中,上祭光武,下祭吾民,可乎!” “可!”“可以!”“杀了他!”...... 本有此心的饥民,见有人领头,不由胆气更壮,不由高声呼应。 “正所谓: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既然诸位有心,本人便斗胆领此重任。诸位需听我号令,不从者杀无赦!可乎!” “可!”众人应之。 “如此且听我令,诛杀钱贼!诸位当依我两条,第一条:无论男女老幼,且随我后。前者在前,后者在后,左者在左,右者在右,不可乱了秩序,为人所趁。第二条:杀贼之时,听我号令。违令者斩,不听事后分配,胡乱抢粮食者斩!” 众人又应之,张顺便率悟空、马道长、陈金斗及刘应贵在前,饥民在后,直逼大殿。 此时殿中早已闻诸人之语,乃环车马为阵,手持刀枪拒之。 张顺命令悟空大喝一声,早知这个疯和尚恐怖的护卫车夫,只吓得两股战战,甚至有的人刀枪都掉在地上。 本来此时,悟空带众一冲,必然能冲破阻拦,杀入大殿。张顺怕到时候,这么多人乱糟糟的,事情不可控,便喊道:“钱氏老贼,事已至此,汝有何话可说?” “你这厮果然天生反骨,早与贼寇贱民有了勾结,欲反耶?有擒杀此僚者,本官赏粮食百石!”钱夫子瑟瑟发抖,躲于大殿之中,继续嘴硬道。 “大好头颅,谁人取之?”张顺拍了拍自家脑袋,笑着向左右问道。诸人见了,无人敢和他直视。 “如今你死到临头,还敢还嘴!”张顺又向护卫士卒喊道,“一路上,此僚视你们如猪狗一般,直管大骂催促,有何恩与耶?饥荒之时,他尚不舍得与你们粮食吃,只是此刻需要尔等卖命,才予以一顿饭食。” “皇帝尚且不差饿兵,尔其性命何等贱也?若想活命,便捉了那老贼交付与我,不然一会打起来,刀枪无眼,伤的可是自家性命!” “即使命好,侥幸保的性命。与我为敌,还让我记挂往日的恩情吗?”张顺声色俱厉道。 正在张顺威逼利诱之时,突然听到大殿里传来一阵打斗声。过来一会儿,只见抵挡自己的车夫士卒轰然散开。却是上午与自己言语的一个小旗张武浩带领几个士卒押着钱夫子及其几个随从出来。 张顺看也不看他一眼,只是转身对众饥民道:“午时三刻一到,正是杀贼祭祀之时。” 钱夫子听了自知性命休矣,便破口大骂不已。张顺也不管他有没有骨气,姑且一棍将钱夫子打翻在地,然后对士卒护卫道:“你等先一人一刀,纳了投名状,再行计较。” 那本来押着钱夫子的小旗张武浩,听了却是一愣,竟是没想到此人还有如此狠辣手段。他心中纵有万般心思也无可奈何,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只得拿起刀来给个钱夫子一刀。钱夫子一时未有断气,只是惨叫辱骂不已。众车夫士卒也没人同情他,只是跟着张武浩,也依次为之。 于是,张顺乃命令部分车夫士卒去吃刚刚做好的饭,余下之人维持秩序放粮,待吃饭吃饭之人吃完后再来换班。而放粮之时,无论老幼各给粮一斗。领粮之前,需先“纳了投名状”,方可领粮。 领粮之人,有口袋的用口袋,有瓢盆的用瓢盆,什么都没有的则脱了衣衫,将粮食兜了起来。或有饥饿难耐的,这刚领到粮食,不管生熟,抓一把便塞在口中。 如此这般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粮食减少了大半,诸人才领取完毕。那钱夫子及其随从早已被人剁成了肉酱一般,黏黏糊糊的堆在祭祀大殿门口。 且说众人得了粮,各自生火做饭不提,这饿的头晕眼花的张顺也好容易吃了顿饱饭,胃里暖暖的,有点昏昏欲睡。这时候却有三人前来拜见,张顺一看,却是之前那位健谈的老者、他的孙儿和一个背着大弓的壮士。 那老者拱手一拜,问道:“小哥儿,不知如今你有何打算?” 打算当然是有的,开弓没有回头箭,这一次杀了人,只能带人逃亡了。前几日那被砍成肉泥的钱夫子说官军在泽路二州剿匪,理应是陕西农民军。张顺记得李自成便是陕西人,也理应在于其中。 但是自己这一番鼓动,却没给自己带来任何助力,心中总是有些许失落。既然此老丈如此询问,当有所指,便回礼道:“老丈何以教我?” “老夫本是这孟津舟子,客多时送客,客少时捕鱼。年轻之时,喜好吃鱼头,本来姓赵,便被人唤作赵鱼头。” “孟津古地也,多逸闻。上则伏羲、黄帝、尧舜禹,下则两汉三国。村中老者常说:五百年有帝王出,帝王出则天地异象,风云际会。小老儿虽老,亦不曾见之。” “今日见到小哥儿,方知这天地自有定理,王者自有命数。今日黄河决堤,河水滔滔,此水龙也。吾不知其何来,其何往也。唯有朱氏尚红,乃是火德,此主火德当衰也。” “而今,君所立之土,则水龙避之,土龙佑之。此非光武之功,乃君之命数也。光武之汉,乃是火德。水能灭火,不能为火所灭。盖因君乃土德而已,火烬余土,正合为君应之。” “赵老丈,你这是封建迷信,不可信之!”张顺本道这老者有何言辞,结果又是这么一套,不过这次张顺自己心里都开始有点吃不准了,这后世明亡清兴,这满清这正是水德,以水代火,莫非此乃天意耶? 张顺只得解释道:“这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本是自然之理也。” “方其贼寇汹汹,乱于陕山之地。此主明亡也。君又以土德而兴,有大恩于众人,活灾民数千。以此观之,陕、山之地灾民更不计其数矣,此皆君之兵卒也。明将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君其有意乎?”赵鱼头也不接话,继续说道。 废话,我当然有意了,可是这事儿怎么操作呢?反正已经准备做造反的勾当了,声势越大越好,张顺也不遮遮掩掩了,诚信请教道:“固所愿尔,不敢请尔。” “吾之文王也!”赵鱼头听了高高兴兴带着孙子给张顺磕了三个头,张顺虽然有些不习惯,也默许了。 “吾有三策以献主公!”赵鱼头兴奋的说道。 “第一策编伍卒。五人一伍,十人一什,百人一伯,此古法也。打仗和打架不同,若无编制,顷刻而散,不可用也。再造金鼓锦旗,选青壮,淘汰老弱妇女,如此军队可成。” “奈何老弱?何人愿意随吾起兵也?”这一点张顺也想到了,就是不知道怎么把把老弱留下,怎么能够让大家愿意卖命给自己。 “此乃第二策,攻城策也。此次所得粮食虽多,奈何食之众,恐怕剩余也不太多了吧?乱世之中,粮食最重。吾久居于此,知孟津县有孟津仓。待洪水稍退,君可带伍卒而攻之,尽取其粮。若有愿从军者,给家属粮食数斗,其老弱得其生,君得其伍卒也。” “真吾之姜太公也。”张顺听了大喜,因其吹嘘自己是周文王,自己也投桃报李,吹嘘他是姜子牙。 果然“赵子牙”听了也是大喜,连忙说道:“不敢不敢,君有周文王之贤,我却没姜太公之才。唯有效法先贤,从龙而已。” “这第三策便是渡河。这孟津地处交通要道,非王者之地。北有怀庆卫,南有洛阳卫,守无可守也。欲成大业,需渡河而北,去往山西。山西之地,表里山河,唐高祖李渊起家之所也,乃是帝王之基。” “吾今闻贼寇多流窜于此,正是浑水摸鱼之时也。”赵鱼头言毕而拜。这三策与张顺颇多相似之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也。 张顺喜道:“吾不喜得军队伍卒,喜得吾之姜太公赵鱼头也。” 二人相视而笑,君臣互得也。赵鱼头又给张顺引见道:“这里却有位壮士,听闻主公大名,特来投靠。” “此人绰号‘小岳飞’,又名张三百,能力挽强弓三百斤,声名威震洛阳城。” “吾得此猛将,犹如拥有千军万马!”此人二十三四年纪,有长的剑眉星目,唇红齿白,猿臂狼腰,卖相极好,颇有古之赵子龙的风范。张顺见了乐的嘴都快合不上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高帽子给他戴上。 “此人同行马戏者,皆不知所踪,为小老儿所说,故而前来投靠主公。”啊?张顺听了半天,感情是个玩杂耍的?亏得自己还以为真来了岳飞这样的名将呢。 不过,千金买马骨,更何况此人既然有一技之长,此时又是用人之际。若是自己用心培养,此人将来未必不能成就一番事业也。张顺便放下轻视之心,仍以国士待之。 第十二章 奇袭孟津城 第十三章 鸣冤鼓 第十四章 螺蛳壳里做道场 第十五章 招贤纳士 第十六章 有女英娘 第十七章 公欲渡河 第十八章 野外合战 第十九章 张三百阵斩敌将 第二十章 紫微帝星 第二十一章 巧遇“二关公” 第二十二章 校场比武(上) 第二十三章 校场比武(中) 第二十四章 校场比武(下) 第二十五章 长梃论武(上) 第二十六章 长梃论武(下) 第二十七章 报仇雪恨 第二十八章 蒸鹅心 第一章 急渡天井关 第二章 过关遇虎 第三章 张顺杀虎 第四章 计赚擒虎 第五章 养虎为患 第六章 一回生二回熟 第七章 枭雄心胸 第八章 义结金兰 第九章 公私两便 第十章 笼络英雄 第十一章 拔营西去 第十二章 坩埚技术 第十三章 刘善村调研 张顺听到并不是“坩埚钢”而是“坩埚铁”有些失望,不过转念一想,自己本来就不懂这些,不管怎么说能得到相关工匠、炼铁技术和炼硫技术也是意外之喜了。 为了防止被这些工匠忽悠,张顺干脆让赵鲤子再派船只过去,接过来五十士卒,往阳城方向建立警戒。然后让那老者带着自己等人亲自调查一番。 张顺最在乎钢铁之时,因此先去考察那坩埚炼铁技术。此地炼铁之法,并不用高炉,而是用方炉。张顺跟着那老者随便走入一户正在炼铁的院子里,只见院里设有一个方炉,炉子前面和顶部敞开,两侧是用砖和黏土砌筑而成;炉子后面连接一个低矮的茅草屋。 张顺伸着头往里一钻,只觉得里面闷热难耐。他看了看,却见里面有一老一少两个壮力正在拉着风箱鼓风。张顺看不出什么门道,便又钻了出来,问那老者此炉如何建造如何炼铁。 那老者虽然觉得这“贼头”有些奇怪,不过在威逼之下,也没有保密之心,直接告诉张顺大概技巧和步骤。原来这炉子后面有鼓风口和风箱相连,炉底用碎坩埚片铺成风道,其上摆上依次大块煤块和小块煤块,煤上堆放一些引火材,然后放入坩埚。坩埚之间需要预留缝隙,以便通风,其中和其上均放上煤块。 至于坩埚则是做成圆筒状,底部封死,放入一定量的矿石和黑土,然后就可以鼓风冶炼。冶炼完毕,等炉子冷却以后,扒出坩埚,将其底部打碎,便能得到块状铁块。如果渣铁未能分离,则需要将整个坩埚打碎,才能拾取其中的铁粒。那些砌筑房屋墙体的坩埚,即是炼铁完毕以后,被打破底部的残留。 那老者说完之后,还从已经冶炼好的铁块里,挑拣了一块让张顺来看。张顺接过来入手沉重,看起来黑黝黝的,是一块直径三寸多点的半圆状铁块。 张顺颠了颠,差不多有七八斤的样子,便不由问道:“这样一炉能出多少块?” “少者十几,多者上百块。视需求而定,再多就不行了。”老者老实回答道。 “这是生铁熟铁?这铁块怎么用?” “生铁,可以炒成熟铁,也可以熔化铸铁件。” 张顺听了暗自摇了摇头,这产量也太低了,便问道:“这与高炉炼铁比起来怎么样?为何产量如此之低?” “高炉咱们这里很少使用,容易炸炉,铁质又太差,不堪使用,不如咱们坩埚炼铁好使。”老者所知颇广,便回答道。 “走吧,咱们再去看看炼磺。”张顺无可奈何,自己也不太懂什么炼铁,只记得前世网络小说都是搞什么高炉炼铁,生石灰去硫什么的,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反正自己也没有其他选择,先用这坩埚炼铁顶着吧,将来有了条件再比较优劣。 再到炼硫磺之处,却是院子里摆满了许多小口的大罐子。院主人见到张顺等人带着兵器而来,又惊又惧,不敢吱声。张顺也不管他,问老者这如何炼制。 老者指点着那一堆堆的罐子,对张顺说道:“大王,我们刘善村炼硫,便使用这‘天地罐’。这些罐子皆是小口大肚,冶炼之时,将硫磺矿塞入罐中,再将此罐倒置于另外一个罐子上面,小口对齐。用麦糠泥封口,周边摆上碎碳,点火烧烤,一日一夜可成。待其冷却,硫磺便在这下面的罐子之中。” 张顺使人捡了一块成品,拿来一看,却是淡黄色晶体,基本肉眼看不出杂质,还散发着一种特殊臭味。他也不专业,直觉这硫磺纯度还是不错。 其实这却是张顺走了狗屎运,这时代炼硫天下以阳城为最,阳城以刘善村为最,这正是当世能够炼制的最好硫磺,再加上铁质出色的坩埚炼铁技术,张顺却是捡到宝了。 张顺虽然不知道自己走了狗屎运,却不妨碍他本人意识到这个小山村的价值。便和那老者商量道:“老者在此处住了些许年,也该腻了,不如让大伙和我们走一遭,寻一处好去处,胜似在此受苦。” 老者一听,差点心脏给吓破了。山村穷苦,无甚物件被别人贪图,他还以为这“贼头”顶多勒索点铁器罢了,没想到此人竟然想将他们整个村子给绑走了。 老者哪里肯去,只道跪求道:“大王息怒,我们都是穷苦匠户,日夜劳作,但凡向官府缴纳了铁件、硫磺,剩余一些卖给往来商贾,仅够一日三餐,实在没有什么油水。求大王饶命!” 张顺看他头都磕破了,兀自不起,实在狠不下新来强行迁走整个村庄,再加上据闻阳城县城据此也不过十五里左右,时间也不允许慢慢悠悠的行动。 于是,张顺便退了一步,说道:“既然老丈如此诚心,我也后退一步,你帮我选二十个铁匠,二十个硫磺匠,再选十个老师傅,随我而去,我便放过你们村庄如何?” 那老者还待讲价,张顺抽出铁锏来,一锏抽碎了跟前的坩埚,吓唬道:“如若不然,全村鸡犬不留。” 那老者吓得魂不附体,只得战战兢兢给张顺指点村中又名工匠。折腾了半天,才勉强凑够了五十人。那五十人和其家属不敢得罪张顺,只得骂骂咧咧辱骂那带队的老者。 那老者委屈着试图解释,哪里解释的清楚?张顺趁机说道:“看来老丈在村里人际关系却是不好,不如随我去吧?若是留于此处,回头被村民告发于官府,岂不是全家杀头的罪过!” 那老者满肚子嘛麦皮无处可讲,只得讨出片刻时间,回到家中,寻得儿子、媳妇和孙子,一起卷了细软铺盖,随了张顺。张顺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又趁机拿出来一些从润城讹诈而来的银两,购买了不少铁块铁器,准备回头让这些铁匠给自己打造成兵器。 于是,这些卖了铁器的家庭,不但不计较张顺搜刮壮丁的行为,反而夸赞张顺“仁义”,这真是一个没有天理的世道。 第十四章 求贤若渴 第十五章 厚颜无耻之人 第十六章 事与愿违 第十七章 龙入大海 第十八章 初会紫金梁 这时候赵鱼头也回过神来,说道:“不过,应该是事发突然,主公不能及时传出消息。现在我们应当集聚兵马,但闻敌营有所异动,应当立刻冲进去解救主公。” 正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张顺手下这马道长和赵鱼头皆是老人,虽然冲劲不如年轻人,但是久经风霜,老而弥坚,最擅长查缺补漏之事,仅仅数语便安定了人心。 这时候陈经之也反应过来,沉吟了一番,补充道:“理当使赵鲤子盯着敌营,并顺便观测四周敌人动向,一旦有警,及时通报我等;使刘应贵巡察内部并派人监督那张慎言,但有异动,无论何人,格杀勿论;张三百应当及时整顿兵马,一旦得令,便冲击敌营解救或者接应主公。马道长和赵鱼头资历最高,功劳最大,理当由你二人暂代主公下令,负责营救主公事宜。” 马道长和赵鱼头相视一眼,心中明白,便说道:“经之你虽然年轻,却有大才。值此危急时刻,理当当仁不让也。不如我们三人共同主政,也可以查缺补漏。” “固所愿尔,不敢请尔。”陈经之拜了拜另外两位,算是应下了这个差事。 陈金斗在跟前听着这三人就这般将自己排除在外,便生气道:“除却刘应贵。我也是第一个认主之人,最为忠心,安能将我排除在外?” 赵鱼头与陈经之相视一眼,两人有些尴尬:这陈金斗本来便是马道长之人,若是将其拉入主政之中,岂不是马道长一个人说了算? 马道长自然知道此二人如何想法,便安抚道:“陈老弟,就因为你为主公最为信重,故而不能将你纳入其中。你可知其中真意?” “你们要夺......唔。”陈金斗大惊道。 马道长连忙捂住陈金斗嘴巴,低声喝道:“什么时候了,还敢胡说?主公不在,我等三人代主公主政。主公今日且不说什么,待到日后难免忌讳。我等知你最为忠心,且请您做个见证,以防主公有所怀疑也。” 陈金斗一听,心中大喜,连忙扒开马道长捂住自己的手,喘了口气说道:“哎呀,我老陈却是不知,三位切勿见怪。” 说罢,他便大大咧咧的坐在跟前,盯着三人。三人相视一笑,无可奈何。 且不说三人如何应对,那张顺跟着马守应进了长平关。此处原来本是关卡,也是因为明朝内地久安,便被废弃了。只是在此处设立一座驿站。 这驿站正好有不少马匹,“紫金梁”攻破此处,正好在驿站观看抢夺到手的马匹,这时候张顺便跟着马守应走了过来。张顺及部下三人下了马,往里一看,只见那“紫金梁”光这个脑袋,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落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好一个鲁智深一般的大和尚。 而那“紫金梁”听闻张顺到来,回头一看,远见此人乃是一个翩翩少年郎,身边领着一个比自己还要高大的和尚拄着一根粗棒子。在他后面又两人,一个似关公提溜着关刀,一个似张飞扛着长矛。 “紫金梁”心中不由暗骂一句:贼你妈,你左关公,右张飞,可是要来做个刘皇叔不成!他本待让左右舞刀弄枪给新人一个下马威来着,一看对方这阵势,好像自己手下那些“豆芽菜”也不太好使。 其实张顺这时候也心里捏了一把汗,觉得自己这次孟浪了。他本以为自己手下三员大将,何处去不得?只是看对方这两边排着二三十人,个个携刀带枪的,也不是好相与之辈。 张顺走到跟前,只见那“大和尚”说道:“我乃‘紫金梁’也,兄弟们抬爱,做了这三十六营的盟主,大家都唤作我为‘二当家’。听闻你助了‘老回回’,却是要感谢你一番。适才我听闻你要入伙?我们这些兄弟都是陕西人,可不欢迎外人入伙啊。” 张顺听他连名字都没有报,暗道:这也是一个不爽利的家伙。于是,他便笑嘻嘻的说道:“二当家此言差矣!小生乃是‘擎天柱’也,只因遭了灾,不愿饿死,便反了出来。我听闻四海之内皆兄弟,如今官府无道,民不聊生,起义何以分南北耶?难道还只许陕西人做贼,不许河南人造反不成?” “大胆!”这时候突然走出一人来,光着健壮的膀子,长的面目狰狞,手里抓着一把大号降魔杵,好似庙里的护法金刚一般,此人喝道,“汝何人也,也敢自称‘擎天柱’!怎滴我陕西人便是做贼,到你河南人就是造反了?” 原来这时候流行一句话“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皆是大才。”这“紫金梁”的外号便来源于此,而张顺本来是拿来后世汽车人的首领的名号前来命名,却不曾想犯了忌讳。 “你是何人,也敢打扰我家主公与你家二当家说话?”陈长梃多年走镖,对这些江湖规矩最是熟悉,便接口道,“但有何话,且与我‘二关公’说来。” 这“紫金梁”好歹也是一方头领,自然不能和泼妇一般,便挥了挥手,说道:“‘八金刚’你且下去吧,这里不是你插话的地方。‘擎天柱’好吧,姑且这么叫吧,你却是失言了。” 张顺听了,不由高看他三分,果然不愧是三十六营盟主,果然水平不一般,便欠身道:“小生年幼,用词不当,却是失言,还请头领责罚。” “好了,不必做这些口舌之争。其实你说的没错,大家都是活不下去的人呐。天启七年,绥德大旱,我等颗粒无收;到了第二年,崇祯皇帝上台,老天还是如此。我们不能坐等饿死,才反了这贼朝廷。” “你们也是苦难兄弟,按理说我不该拦你们入伙。可是我们这一路吃了多少亏,连大当家王嘉胤都被官府的奸细杀害了。你们空口白牙前来投靠,若是易地而处,你们又当如何决断?” 张顺一听,这事儿自己却是熟悉,不就是要投名状嘛。 第十九章 投名状 第二十章 妖道 第二十一章 或生或死 第二十二章 兵不厌诈